宜黄戏发源于江西省宜黄县,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其主要声腔“宜黄腔”是京剧、赣剧、汉剧、徽剧等剧种“二黄腔”的起源前身。明朝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最初就是由宜黄班演出的。但那时的宜黄班先唱弋阳腔,继而便是徽州、青阳两腔的流行。不久,引进了海盐腔,随后占据了江西剧坛,盛极一时。宜黄戏传统剧目丰富,特色鲜明,还不断吸取了各兄弟剧种的长处,使之与本剧种风格相融会,保持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宜黄腔”因产于宜黄县而得名。宜黄又称“戏乡”,早在明代中叶,就成为江西地方戏曲中心。明末清初,“宜黄腔”由在南方流传的甘肃“西秦腔二犯”演变而成。初期为笛子伴奏的“平板吹腔”和有三种板式的“唢呐二犯”。清乾隆初年“宜黄腔”废唢呐、改由胡琴为主奏乐器,并将“吹腔”“二犯”两种曲调统一,“二犯”分作四种扳式,吹腔变成了二凡的平扳,形成了广为流传的“胡琴腔”。“宜黄腔”产生之后,在江西各地流传,并为尚存的江西地方大戏剧种,如豫剧、东河戏、盱河戏、宁河戏等所吸收,并保留“二凡”这个称呼。老艺人称为“宜黄调”,因其基本曲调与各地皮黄剧种的二黄腔类似,故当地人后来也称“宜黄腔”为“老二黄”。“宜黄腔”崛起之后,先在省内广泛流传。传至赣、浙交界的玉山、铅山等地,因该地方言“宜”“二”不分,始讹为“二黄”。后几经赣、徽、汉、京等剧种所吸收并加以改造,1795年左右,宜黄腔传至北京,成为至今脍炙人口的“二黄腔”。

宜黄戏最初仅唱“宜黄腔”,清同治以后,随着演出剧目增加,曲不敷用,才先后引进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和南北词等。于是一个以唱“宜黄腔”为主、包括多种声腔、板式的宜黄戏剧种就日臻完善了。


上一篇:【民俗】彝族打歌(楚雄州)

下一篇:【民俗】元谋花灯(楚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