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间文学】东海孝妇传说(国家级)传承人:张名艾
2017-03-24 11:20
《窦娥冤》与汉东海孝妇传说 张 名 艾 关汉卿的经典作品《窦娥冤》是中国、也是世界著名十大悲剧之首,从它诞生到现在,已有700多年历史。一部被历代剧作家改编、被无数剧种上演的古典名剧,先后被翻译成16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是中学课本中的重要一篇。这些记录,在中外戏剧史上绝无仅有。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公布关汉卿为世界(第一批)文化名人,与孔子、达-芬奇、莎士比亚等齐名。
《窦娥冤》取材于“汉东海孝妇周青”的故事。汉代东海人民为纪念这位可歌可泣的蒙冤被斩“孝女”,在新县北山坡窦婆墓旁修“孝妇墓”、墓前建简易低矮“祠堂”,供窦娥、窦婆牌位。经过唐、宋、元、明、清各代屡毁屡建、雕塑孝妇神像,前寺院、后墓园,殿堂、牌坊严整壮观,古树名木遮天蔽日。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这一深深打上中华民族“孝文化”烙印的名胜古迹都保存完好。
文革中(1966年)该建筑被毁,1996年地方群众捐资重建,使“孝妇祠”逐步重现了历朝、历代“香客如云”、“游客如潮”的繁盛景象。明顾乾的“云台36景”之“荒祠春会”就是指此一盛景。
2008年、2009年“汉东海孝妇传说”先后被列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我与张义壮被公布为该项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汉书•于定国传》、《说苑•贵德篇》、晋干宝《搜神记》、宋《太平寰宇记》等许多历史典籍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典籍,创作了杂剧《窦娥冤》这一千古名著,使“东海孝妇”形象更加灿烂夺目、馨香四溢。《窦娥冤》从元代上演后,新县北山坡上的“孝妇祠”、“娘娘庙”又增加了一个俗称——“窦娥庙”。
从此,《窦娥冤》与“孝妇祠”紧紧相连,互为佐证。孝妇的悲惨经历、千古奇冤更加激荡人心。千百年来,“孝妇祠”成了突出传播中华民族“孝文化”和炎黄子孙“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的佛教圣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教授曾两次到朝阳考察,夸奖汉东海孝妇是中华民族仁孝、贤惠妇女的代表。从唐开元(713)起,每年(农历)三月三(窦娥生日)、十月十五(窦婆生日),是传统的“娘娘庙会”,“海、赣、沭、灌”等地前来进香、赶会的群众,一连三日势如潮涌。
元代《窦娥冤》一剧唱响大江南北后,明代的《汉东海窦氏祠记》、明清两代的《海州志》、《云台山志》,现代的《云台区志》、《朝阳镇志》对窦娥悲惨一生的史迹考证、事迹描述更加详尽。这些跨度两千年的记载:称:汉代东海郡有个年轻女子,本名周青,嫁到巨平村(今韩李、刘巷村)“窦”家,遂称窦氏。因其仁孝贤惠、知书达理,邻里都呼她窦娥。婚后不久,丈夫病故,唯一的儿子也夭折了。窦娥发誓不再改嫁,辛勤劳动侍奉婆母,孝心至诚、至善、至美,乡邻无不交口称赞。十年后,年老、慈善的婆母不忍让儿媳为自己苦守耽误青春,对邻里说:“媳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即婆婆)自经死(悬梁自尽)。姑女告吏:‘妇杀我母’。”不分青红皂白的官府,把孝妇关进大牢,严刑逼供,“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拷打),孝妇自诬服。” 东海郡守昏庸、刚愎自用,窦娥亦想早日赶赴“黄泉”与婆婆相聚,故屈打成招。狱吏于公了解窦娥为人,极力为其“辩冤”。终因太守执拗,“判斩孝妇”。“青将死,立誓于公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流;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而上。”“郡中六月飘雪、接着枯旱三年,于公激愤托病辞职”。“青死,乡邻将其葬于东海郡(治所南城)北三十三里、巨平村北二里山坡。”(即今孝妇祠后)。东海郡新任太守上任,了解民情,复审旧案时访问于公,婆女良心发现,新官辩明冤屈,杀牛祭祀“孝妇墓”,树贞节牌坊,重建“孝妇祠”、新塑神像,(群众俗称“娘娘庙”),“天立降甘霖”,当年丰收。 元代,蒙古族统治中国后,以“百善孝为先”、“三从四德”作为统治汉人的精神支柱,下诏重修“汉东海孝妇祠”、御制“节孝坊”,表彰这位“孝妇、节女”。清道光15年(1835),两江总督陶澍因在“孝妇祠”求子如愿,又捐资兴工扩建了“孝妇祠”。解放后,这座古庙一直得到政府关心和保护。直到文革初,“孝妇祠”的三间正殿、东西配殿、前山门仍严整壮观,东院的慈孝堂(奶奶殿)、于公殿及僧房都基本保持完好。庙宇主持(方莲,1934年出家于孝妇祠,第二年去九华山受比丘尼戒,1945年任住持,解放后为江苏佛协会员)一心向佛,传播“仁、孝、善、诚”教义,普济众生,与同门把“孝妇祠”管理保护得神圣、清幽,深受当地男女老幼敬仰。 文革“破四旧”时,1966年6月“孝妇祠”的神像被造反派砸坏,“孝妇墓”被扒,前院和墓园古树名木被挖倒,守护“孝妇祠”几十年的主持方莲及僧尼被斗,并被送回原籍。随后,朝阳公社利用“孝妇祠”办了粉丝厂。
从1966年到1995年,虽然“庙、墓”没了,但一年两度的“娘娘庙会”从没间断过。香客顶着干扰,在“孝妇祠”、“孝妇墓”旧址处焚香拜佛,香火仍然很兴盛。当地老人讲,这一时期的“三月三、十月十五,不是刮风、就是下雨”,“1996年‘孝妇祠’正殿复建好后,年年庙会期间都是晴天亮日”。此话是否准确,我感到也不必查对,可能这是宗教信仰者“心亮天亦亮”、“心灵地也灵”的心理反映罢!
1994年9月,团市委、市经委、体改委、市报社等8单位联合发起“振兴连云港经济‘金点子’大赛”。我写了一篇《关于重建“孝妇祠”的建议》,得到评委们的认可和好评,在众多应征“点子”中被评为“金点子”,成为三个荣获一等奖者之一。
1995年11月2日,市里召开了“金点子”颁奖大会,市各媒体作了宣传报道,《连云港论坛》1996年第一期全文刊登了我的这篇文章。重建“孝妇祠”问题引起省、市相关部门重视。特别是朝阳的广大干部群众和各地佛教信徒,在舆论的引导下,纷纷为重建“孝妇祠”捐资捐物、出工出力。在社会各方积极支持、上下共同努力下,只用一年时间,“孝妇祠”正殿于1996年底在原址上重新建立了起来,重塑的神像雍容华贵,“汉东海孝妇祠”成为传播中华佛教和“孝文化”的殿堂、圣地。 作为古典文学之一的戏剧艺术,历来被当着高台教化的工具,是移风俗、正人心的形象化教育手段,《窦娥冤》是戏剧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千百年来,它以“扬善斥恶”、扶正祛邪的人道主义精神,优美的民族形式,讴歌了华夏儿女真、善、美、仁、孝的民族文化精髓。关汉卿的《窦娥冤》(亦名《六月雪》)及同时代杂剧家王实甫的《于公高门》都取材于历史记载和民间流传的“东海孝妇”故事。特别是《窦娥冤》一出现,各剧种竟相移植演出,历经700多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一出经典名剧。
2006年,当代著名剧作家郭启宏改编,由北京河北梆子剧团在长安大剧院演出的《窦娥冤》,“一曲慷慨苍凉的燕赵悲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京城戏剧舞台上出现了多年没有出现过的轰动,可见该剧魅力之大和影响之深远。关汉卿成功塑造的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已不再是民间传说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让人柔肠寸断的著名悲剧。窦娥在剧中被塑造成了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代表,社会底层贤孝善良、坚强刚毅而走向反抗的妇女典型。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地痞的横行、官府的黑暗、统治者的残暴。经过关汉卿的天才创作,窦娥的形象比民间传说的“东海孝妇”更丰满、更扣人心弦。我记得童年、直至“古稀”看过无数次不同剧种《窦娥冤》的演出,每当剧情进入高潮处,台上台下都是哭声一片,该剧的震撼力称得上空前绝后。江苏省、连云港市淮海剧团把《窦娥冤》作为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朱桂洲(小花褂)、杨秀英扮演的窦娥形象,名扬大江南北,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近些年来,连云港许多业余淮海剧团重新把《窦娥冤》搬上舞台,尽然场场座无虚席,业余高腔演员毛善林、殷少朋扮演窦娥声情并茂,把观众感动得声泪俱下。 关汉卿在创作《窦娥冤》时,特别尊重历史、尊重“原型”。在全剧高潮的第三折中,他巧妙地通过剧中人物窦天章的一段道白:“昔日汉东海郡有孝妇守寡,其婆自缢身亡,其婆女告孝妇杀婆。东海太守将孝妇斩了。只为一妇含冤,至令三年不雨。后于公治狱,仿佛见孝妇抱卷哭于厅前,于公文卷改正,亲祭孝妇之墓,天乃大雨。今日你楚州大旱,岂不与此事相类?”把“汉东海孝妇”故事引入剧中情节,借古喻今,更增加了悲惨气氛和感染力。
现在,“汉东海孝妇祠”的三间正殿已经在原址上建立起来,1999年上级拨来一些专款,新建了前山门和“观音殿”,2003年又在“孝妇祠”东侧山坡新建一座雄伟的兴国寺“大雄宝殿”。新规划的这一建筑群总体规模比历朝、历代都大,都雄伟。但是,外界对这一设计和布局,特别是把“兴国寺”的庙号也嫁接进来,给“孝妇祠”固有的“孝亲敬老”特色、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底蕴、两千多年来民间传说形成的社会影响,带来了不应有的冲击和损害,社会有识之士和广大群众议论很多,多数人对当时这些变化并不认同,大家仍称这一建筑群叫“孝妇祠、娘娘庙”。
2010年,市佛协根据群众意愿,在前山门“兴国寺”北又建一“汉东海孝妇祠”山门,两座庙宇“一体两院”,群众感到恰到好处。 在古代和现代广大老百姓心目中,“汉东海孝妇祠”是带有传播节孝、仁慈理念,教化世人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人心向善,追求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等特殊“符号”的佛教庙宇。因为“孝妇祠”具有这些独有的民族特色、独有的“孝文化”内涵,千百年来都特别受到老百姓的认同和顶礼膜拜。 “孝妇祠”与《窦娥冤》的关系,如同花果山与《西游记》、连云港与《镜花缘》的关系,云台山的山海风光、自然生态及古海属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是这三大名著问世的背景素材,是文学作品在社会现实中可以寻觅的佐证、“原型”。一般说来,没有“原型”的文学作品大都缺少生命力,没有文化底蕴的景区、景点大多缺少长久魅力。“孝妇祠”、花果山风景区之所以闻名海内外,与《窦娥冤》、《西游记》、《镜华缘》的神奇浪漫及“海、古、神、幽”的名气息息相关。
在把连云港建设成“国际性海滨城市、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进程中,朝阳已被列入东部城区的“八大控制性规划区”之一,正在着手新建以“朝阳”的孝妇祠为“花果山风景区北入口,太白涧为云台山名胜区的十二大游览区和六大服务区之一的规划已经拉开序幕。朝阳旅游休闲度假风景区迎来了“海纳百川、后发先至”机遇期。正在设计以“孝妇祠”为起点(或终点)、经“红叶园”、“太白涧”直达花果山玉女峰的花果山旅游新线路实现后,未来“孝妇祠”这一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鲜明主题的佛教遗迹,在绚丽多彩的云台山名胜区中,必将成为一个熠熠生辉的亮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