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ccr01.jpg

中华老字号致和堂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

致和堂,始建于1890年,由晚清名医柳宝诒创办。致和者,致力于医,饮之太和也。

刘柏生

84年9月~87年7月    在江阴市中学读高中

87年9月~91年7月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读大学

06年2月~09年5月    在南京大学商学院读工商管理硕士

91年8月~至今         江苏大众医药集团


致和堂1956年公私合营,“致和堂”改名为红旗门市部。经理负责制取代了原有的师承模式。而膏滋药制作还是以师带徒,口传心授来传承传统制作工艺,公司分别从经济和精神待遇上鼓励有条件的员工积极参与学习致和堂的各种传统手艺,公司还不定期举办技术比武,培育出了一批能用传统制作工艺制作丸、散、膏、丹的高手。形成了一个致力于发扬致和堂文化的团队。膏滋药制作的一线主要骨干目前初步形成。 现状:由于经济利益的诱惑,一些不规范药店药材以次充好,缺斤少两,恶性竞争,扰乱了中医中药市场的经济秩序。

t01f4cfa036317b12c9.jpg

刘柏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系毕业,毕业后进入公司中药饮片厂学习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和真伪鉴定技艺,后师从致和堂经理仲满才学习中药鉴定、质量控制、中药加工技艺。

2004年,公司领导注意到了致和堂中医药技艺传承的意义和作用,形成了以致和堂为品牌,深度挖掘致和堂传统中药加工技艺,并通过成立致和堂研究所,凝聚了一批有志于传统医药研究和应用的核心团队小组,由刘柏生任组长,李宗保、范乃龙、马强、徐伟国等为组员,我们通过相互学习、外出学习、向老前辈学习、文献整理等途径,把致和堂的一些中药加工技艺,包括膏滋药加工技艺传统的一些口传心授的要领整理成为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以后的传承典定了基础。

我们把致和堂原先比较简单的作坊,改造成为加工车间,成为我们传承团队的培训、教学基地。

由于中医中药比较难学,手艺学习周期长,特别辛劳,并需要一定的中医中药的理论基础,部分年轻人不愿尝试学,可能会造成后继乏人,希望各级政府出台一些鼓励政策。

一、参与1995年致和堂申报《中华老字号》资料编写工作;

二、参与柳氏文献资料、膏滋药制作工艺、技术、用途、典型医案等的收集整理,用以传播和传承柳氏医药文化,参与江阴市科技局课题《致和堂膏滋药制作工艺研究》;

三、参与江阴中医名人馆建设;

四、参与编著出版柳宝诒丛书工作(计划2011年出版);

五、参与收集、整理柳宝诒膏滋药的有关文献,用作对膏滋药历史文化的宣传、内部培训;

六、参与2009年10月15日~1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江阴市致和堂中医药研究所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研究室、江苏大众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和山东福胶集团等协办的全国膏方理论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膏方应用与制作培训班的协办工作;


t017d2334e0390c092e.jpg


t0166db832093e26c65.jpg


20150316160951405140.jpg


上一篇:【山西·传统戏剧】孝义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侯建川

下一篇:【传统医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季德胜蛇药制作技艺)(江苏省南通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