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戏又名弹腔大戏,形成于清咸丰年间,流行于江西九江北部的星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县。因其产生于星子县地属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故名“西河戏”。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年间,当地著名艺人汤大乐先后在南昌的乱弹戏班和汉口的汉班唱戏,演技超群,声誉颇高。后回到家乡德安唱戏、教戏,并在星子县成立了第一个弹腔戏班。

西河戏声腔为板腔体,旋律高亢奔放,浑厚质朴,西皮二凡为基本声腔,兼以高腔、渔鼓、山歌、民间小调等。西河戏用嗓分为三种,即生、丑用“本音”;旦、小生用“侧音”(即每句尾音用小嗓拖腔);净用“边音”。唱词除错用乡音外,还大量加有衬词。西河戏传统剧目多为历史袍带戏,男性角色为其主要人物,所以,未老外净是十行中的顶梁行当。传统表演程式繁多,有“报台”、“登二场”、“站道”、“跨门道”、“点降道”、“报本”等形式。其表演身段有四大段,即“八大桩门”“十大手法”“六大腰式”“十三大步法”。另有成套身段,如“开皿门”“跌画式”武打表演中的“打博手”“打扭结”“比六合枪”“比六合刀”等,人物造型的脸谱的图构和色彩更显古法粗犷,是西河戏的又一特色。

2011年6月该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上一篇:【传统戏剧】青阳腔(江西省九江市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乐器】牌子锣鼓(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