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沟金钱棍是流传于我市元坝区柏林沟镇境内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一根竹子,两串铜钱或铃铛,表演者随着节拍边舞边唱,给人以愉悦的享受。沧海桑田,这个被称为残留在世的川北民俗之“标本”,如今旧貌换新颜。一声声空灵悠远的金钱棍唱腔,漫过小镇古老的青石板路,让人恍若隔世……

历史渊源流长

柏林沟金钱棍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四百年以前。发展之初,金钱棍是贫困的劳动人民用于乞讨的一种生计手段,后来演化为在红白喜事、走亲访友或重大节庆时采用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到了清嘉庆年间,在柏林地区举办了一个“万年花灯会”,当时金钱棍作为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出演,到后来,就独立出来,成为特有的一种演出形式,盛行于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

解放初期,柏林沟地区的川剧团根据《岚桥相会》剧本改编成金钱棍唱词,在各种场合演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柏林沟小学负责人郭志安以及在校老师、柏林沟金钱棍传承人谭正飞二人将金钱棍引入学校,并整理排练,加以完善,用于每年的校庆、国庆等重大节庆日的集会游行。

柏林沟金钱棍的艺术表演形式是说唱、舞棍、舞蹈,它运用生活中提炼出

来的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和说唱化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它的说唱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柏林沟金钱棍的曲目,往往体现着柏林沟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崇尚、美德观念以及新生活新变化等,所以,它又具有民俗文化的研究价值。柏林沟金钱棍的音乐唱腔是采用川北民歌的调子,以叙述性为主而又使叙述性与抒情性相互转换、和谐统一,它又具有很高的音乐欣赏价值与研究价值。

2012年4月,由柏林沟镇人民政府牵头,柏林沟镇社区具体负责,聘请专业健身老师现场编排新式金钱棍舞蹈,同时,邀请了柏林沟金钱棍传承人谭正飞组织场镇商住户编排了传统金钱棍,使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创新与时俱进

传统的金钱棍,是以一根细竹竿制作而成,竹竿长100至120厘米,竹竿的两端分节挖空,装上四五个小铜钱(方孔钱),竹竿的表面涂以红、黄、兰等色漆,再在两头系上红色的丝带为穗,敲打的时候铜钱互相碰撞发出哗哗的声响,丝带随之飞舞非常漂亮。

传统的金钱棍里采用的是实唱,结合当时需要的场景,自己边敲边唱,没有伴奏也没有音乐,仅仅是合着固定的17个节拍,跳的时候既可单手执单棍,也可双手执双棍,也可摇击或敲击发音,造成复杂的节奏变化。敲击部位有肩、腰、背、臂、肘、两手、两膝、两足以及两棍相击,都可振动铜钱作响,技艺较高者还可使其在手心、肩头或背部等处旋转。金钱棍已成为柏林沟镇老老少少都熟知的娱乐方式。

发展至今,传统的金钱棍摇身一变,不再是两头挖空放铜钱,而是在两头各挂上两个响亮的铃铛,这样在摇敲的时候响声就更加清脆悦耳,再加上二胡和笛子的伴奏,就更加传神动听。所唱曲目唱词主要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新生活、新面貌、社会新变化等。金钱棍传统曲目如《十唱柏林沟》等,其唱词就随着时代的不同不断变化。

如今,柏林沟金钱棍表演者大多是三四十岁当地居民,以女性为多,表演时人数最少在16人以上,曾有过64人同时表演的盛大场面。他们根据节拍变换不同的队形,手执花棍边打边舞,动作变化多端。《田间的响声》作为柏林沟金钱棍的新兴节目,在传统金钱棍表演基础上重新融入了新的舞蹈元素,2012年5月,该节目参加元坝区举办的群众文化艺术节调演,荣获一等奖。

舞动奇迹一“棍”塑辉煌

柏林沟金钱棍的爱好者、柏林沟镇社区居委会书记熊大贵,向记者介绍了柏林沟金钱棍的发展概况:2001年,柏林沟金钱棍表演首次在元坝区举办的“荷花会”上亮相,被外界所知晓,倍受青睐;2002年,参加元坝区学校文艺汇演,荣获第一名;2004年,参加元坝区举办的“闹元霄”慰问活动,受到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欢迎;2012年正月,在柏林沟镇举办的首届喜迎新春暨欢庆国家湿地公园申报成功春节联欢晚会上成功演出;2012年5月,在元坝区举办的“青春元坝”民俗文艺调演中荣获第一名;还有幸参加了四川电视台“向全川拜年”的春晚录制。

值得熊大贵自豪的是,他们的金钱棍已经走出柏林沟,走向四川。柏林沟人还要努力让金钱棍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要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上一篇:【民间文学】彭泽小姑与彭郎传说(九江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武宁打鼓歌(江西省九江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