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传统技艺】扬州毛笔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石庆鹏
2017-03-24 10:07
扬州毛笔制作技艺,扬州文化遗产。扬州毛笔制作技艺独树一帜,取材天然,工艺复杂,全凭手感、舌感和目测制作,很多步骤都是精确到毫米,有"均、齐、理、扎、装、择"等120多道工序。历经数代家族、师徒传承,扬州毛笔制作工艺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毛笔四大流派之一。
2010年5月16日,文化部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大桥镇国画笔厂申报的"扬州毛笔制作技艺"名列其中,是扬州15个申报项目中唯一入选的项目。
大桥镇是我市的"制笔之乡",制笔历史就有上千年,我镇的国画笔厂厂长石庆鹏是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的副会长荣获首届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称号。近年来,国画厂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精制专用笔,该厂的"龙川牌"毛笔多次荣获国家金奖和国际金奖,被誉为"国之宝",生产的国画、书法毛笔已经发展到5大类1600多个品种,成为亚洲地区重要生产基地。
石庆鹏,1948年生,江都大桥人,国家级扬州毛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人,国家级制笔艺术大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2011年,扬州毛笔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主要传承人就是国家级制笔艺术大师、江都国画笔厂创办者石庆鹏。今年69岁的石庆鹏,从事毛笔制作行业50多年,为扬州水笔写书立传、打造本土品牌、研究创新制笔技艺……
扬州水笔制作有两支谱系最为清晰,一支为任氏家族传承谱系,另一支为丁氏家族。其中,任家在清初(1665)就因擅长自制毛笔而闻名乡里,及至任家第80代孙任崇思(字文元)既做笔又开店,广收门徒,传授技艺,家人收藏有当初开店时用的“大桥任文元书柬”封印章一枚,迄今已有220多年。现仍保存完好的《任氏家谱》表明,任氏家族已延绵80余代,任氏第84代孙任世柏,现年已经93岁高龄,也是制笔艺人。不过,现在的扬州制笔,已经从家族传承转化为社会传承。
石庆鹏就是任氏家族制笔技艺第九代传人,师从朱恩华、朱仲山。而他所创立的江都国画笔厂,目前是唯一保存着扬州毛笔完整制作技艺的单位。
石庆鹏17岁进村办毛笔厂学徒,因为撮麻胎,手指上开过两次刀——长期用手捏着毛搓,天天搓就容易产生淤血、长肉钉,要继续做就得开刀把肉丁切掉。开刀后还是要继续练功夫,手指上瘪掉的地方要有肉才行,他就每天推拿500下再睡觉,让肉慢慢长起来。“俗话说,世间三样苦,行船打铁磨豆腐。我觉得应该把我们做毛笔加进去。做毛笔,功夫都在手上,没有10年功不行,不认真学,即使学了10年功也做不出好笔。”
经过10多年磨炼的石庆鹏,技艺已经十分出色,却不甘心只做一个传统手艺人。1982年,已经30多岁的石庆鹏在同事们的诧异和家人的支持中,辞去了江都毛笔厂的稳定工作,打算单干。
为做毛笔生意,石庆鹏先是将自己的工厂挂在村里一家做布鞋的村办企业的名下算作它的一个车间,工人也只有他自己。一个人跑订单,一个人加工,赚点钱再继续放到厂里运转。很快,厂里的工人增加到了3个人、5个人再到10个人,毛笔生意越做越大,2年后也就是1984年,他的小厂终于正式更名为“江都国画笔厂”。
2015年6月,《毛笔与书画》第一版开始印刷时,石庆鹏长舒了一口气。“从学术性、制作技艺到普及版三本丛书各有侧重。”这三本书的出版,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们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扬州毛笔制作的历史起源到如今的120多道制作工序,再到近千个不同毛笔系列的精品等,都有所涉及。“三本书的编纂填补了全国毛笔制作行业暂无史料书籍的空白。”业内专家如是评价。
未来,石庆鹏还有自己的打算。“将来有机会我们还想出版一本毛笔大全,让更多的人了解制笔这项传承千年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