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t01fe1c2f43b094e4a9.jpg


牛庄馅饼虽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但真正形成地方特色并广为人知是在上世纪70年代。在牛庄馅饼的发展史上,有一个人举足轻重,他不仅大胆地改良了原先做馅饼用的矾泡面,而且其精湛的手艺使牛庄馅饼的牌子在全国打响,他就是高富臣的儿子高晓山。据牛庄镇的老人们回忆,高晓山的馅饼外焦里嫩,肥而不腻,皮薄得像两张纸,端到桌上时还能看见馅饼里的葱花。当年有不少现场会都是在牛庄开,会议代表和各级领导都点名要吃高晓山的馅饼。一传十,十传百,牛庄馅饼就这样走向全国。


  上个世纪80年代,身怀绝技的高晓山去世后,三个曾经师从高晓山的徒弟佟向福、崔春清和赵洪财接过了高晓山的衣钵。这其中尤以赵洪财最为出名,他在当上了牛庄馅饼协会会长后,还在1988年北京召开的一次全国性会议上,被邀请给国家领导人烙制牛庄馅饼。牛庄馅饼在餐桌上成了最受欢迎的主食之一,从此名声大噪。此后,赵洪财又三次进入人民大会堂展示手艺。


  如今,赵洪财的徒弟遍布全国各地,还有的走出国门。赵洪财师傅说:“我有责任将牛庄的这个独特的手艺传给后人。”赵洪财收徒弟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必须有德。人品不好学不好手艺。此次牛庄馅饼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赵洪财很是高兴:“这对牛庄馅饼品牌将有更大的推广作用。”


t0143fb2081f6911c4c.jpg



t01f36fff41307da870.jpg



t01f505540a6f8d3ee9.jpg


上一篇:【辽宁·传统技艺】牛庄馅饼(省级)

下一篇:【山西·传统戏剧】上党梆子(国家级)传承人:张爱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