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药市习俗(百泉药会)

  【类别】:民俗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辉县市

  【保护单位】:辉县市文化馆

  【项目简介】:

  药市是在有历史渊源的中药材集中集散地定期举行的交易集市,历代形成的中药集散地有一百一十多处,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影响,采、种、制、用功能齐全,集散量大,交易活跃的有安国、樟树、百泉、禹城“四大药市”。

  药王会是传统庙会的一种类型,唐代即已出现。名医孙思邈是传统中医药的行业神,被尊崇为“药王”。除此以外,历史上还有其他名医被某一地域奉为“药王”。以药王为信仰神主的庙会称为“药王会”,有名气的药市大多由药王会发展而来,也有的药市系发端于药材的集市贸易。

  进行药材交易之余,每个药市都形成了各自的交易规则、祭祀礼仪和戏曲演出、游艺活动等药市民俗,吸引交易者以外的广大民众参与和观赏,使药市成为富有影响力的地方性群众集会场所。

  百泉药会流行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一公里处的百泉,它最初起源于隋代大业四年(608)卫源庙的河神祭祀活动,至唐高祖时祭祀规模进一步扩大,并逐渐加入了物质交易的内容。因太行山区盛产药材,药材交易遂成为庙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明代洪武八年(1375),庙会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药材交易日渐成为庙会的主要内容,庙会于是转变为药会。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各地来辉县的药商捐资修建了药王庙,在每年正月举办药王庙会,百泉药会由此逐渐演变成全国三大药材交易会之一。

  进行药材交流的同时,庙会上还有颇具特色的祭祀药王活动,其中“放水鸭”、“送河灯”等地方民俗活动在当地有着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日益便利,再加上西医西药的冲击,传统中药文化和地方民间文化日趋衰落,百泉药会也因此而出现生存危机,亟待保护。


上一篇:【辽宁·传统技艺】蒙古勒津服饰制作工艺(阜新)(省级)

下一篇:【河南·传统医药】禹州药会(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