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鲁班的传说(绵阳市)
2018-03-23 11:02
鲁班的传说,主要项目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鲁班名称的由来。据民间传说,鲁班场原名叫“罗家街”,旧址为现在的红土地(即今鲁班办事处所在场镇),由于“罗家街”遭大火毁损后便迁于相距公里之外的旺水垭泥巴沟重建。整个街道从旺水垭口自山而下,顺山沟而建成下场口,临翻水堰河流右岸“半边街”。当时为方便河岸行人往来,在修建街道的同时,便动工新修一座单跨石拱桥。建桥中突然来了一位衣着褛烂形似叫化的人要求入伙打石开料,但此人的确笨拙,三天仅打出一条三尖掉肚的猪槽石,工头当即将他辞退,而此人二话没说便背起他亲手打的猪槽石扬长而去,并在不远处把猪槽石寄放在一位摆摊卖凉粉的大娘处。他面对大娘说,我这条石头价值千金,如有人来找,非十两白银不给。此人走后不出十天所建拱桥即将合龙,但最后合龙的一块石料经反复比划修打则不大就小,怎么也合不上龙,这时工头急出一身大汗才恍然大悟,认定是那位打猪槽石的奇人在作怪,当即派众人满街四处寻求此人,但此人早无踪影,只在卖凉粉的大娘处找到了奇人所打的猪槽石。通过讨价还价还是用千两白银买回了这条猪槽石作为石拱桥最后一块合龙石,而这场猪槽石犹如天工巧作,不大不小,落板无缝。此桥建成后便始称为“落板桥”,同时又以桥名作为街道场名。后来,人们认定当初是五匠宗祖鲁班仙师灵现于此点化造桥。为纪念这位先师,便改“落板桥”为“鲁班桥”。从此设立的乡、场、区、镇及水库均以鲁班而命名。
二是鲁班的兴起和发展。随着鲁班桥的落成,鲁班场的街道不断扩展,上从旺水垭江西馆石梯以上下至半边街,鲁班石拱桥全长约达公里有余,共有商家、住户两百余户近800人口,集市活跃,商贸繁荣。同时,从广东、湖北、江西、陕西等省迁徙于此的各同乡姓氏宗族相继筹资建起了具有清代宫殿建筑风貌的“两宫”(即绿福宫——办学、习武之地,三圣宫——十大神像供奉之地)“五馆”(广东馆、陕西馆、永州馆、黄州馆、江西馆,即各族姓会馆场所),,其中除“江西馆”和“陕西馆”较为简陋僻静外,其它“两宫”、“三馆”均构建有雕龙画栋的万年台、祭祖殿和酒楼长廊。以金銮宝殿著称的“永州馆”还在正殿两端建有三层两丈多高的钟鼓楼。“三圣宫”内则供奉有近百尊大小佛、圣神像。每年三月初六“铁货会”和五月十五“鸡脚会”万人去集,顶礼朝拜,至今流传如下名谚:“禄福宫跑马射箭,三圣宫香火不断;永洲馆金銮宝殿,广东馆齐麻纺线,江西馆饽饽罐罐,黄洲馆稀粑污烂,陕西馆无人看见“。这些不朽之作殿示了鲁班悠久而文明的历史风貌和民间文化。
鲁班古镇人杰地灵,仅民国时期就连出三位省级以上的军政名流,其中的卢伯琅时任国民党中央参议员兼立法委员;彭汉章曾任国民党军长、贵州省主席;赖心辉为川军军长兼四川省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