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16ce718f2df668577.jpg

 


小相狮舞是河南乃至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汉族民俗舞蹈。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相狮舞融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立足民间文艺特色,受到观众喜爱,先后获得"中原第一狮"、"中华第一狮"等称号,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相狮舞的传承除与其它村社火有共同之处外,另有自己的特点:

1、腊鼓传承。古诗文中常提到腊鼓,腊鼓即农历腊月的鼓声。在巩偃一带腊鼓习俗一直保持到建国以后。冬季是传统农闲季节,一入腊月外出的人都陆续回家,这是练习和传教社火的好时候,所以各村都把大鼓和器械拿出来,集中一处公共场所供人们娱乐,咚咚之声传闻数里,即称为腊鼓。小相村也不例外,不过开始得更早,一种过麦便开始教练狮子舞。

2、家庭传承。小相有条件的狮舞艺人,一入冬便在家里夜间教子弟学舞狮。最著名的是崔四箴,他祖上几代舞狮,他也同样。他有五个儿子,20世纪30年代全家约50口人,每年冬夜便在自己几孔大窑里点灯教子舞狮。别家子弟甚至外村也到他家学,他还招待夜餐。他家子孙至今仍有舞狮骨干,是舞狮世家。全村舞狮世家有好多。

3、暗地学练。小相代代都有突然冒出的舞狮人才。大家没见他练过,乍一出现令人惊奇。这些人都是背地独自练习的,群众叫"下闷功".首创三条凳的第十一代艺人张西令就是自己练成的。

4、学校教练。第十一代艺人中年龄最小的崔西金是中学教师,从1985年开始,他教学之余组织初中学生课余教练狮舞,1992年夺得郑州市青少年艺术节郊县唯一一等奖的小相"小狮子"便是他一手教成的。

由于小相群众特别热爱和支持狮舞,加之有不断应邀外出献艺的机会,所以小相的狮舞从没出现过因经济体制变化——合作化和改革开放而使社火断代的现象,而且呈现新的繁荣发展趋势。

 

43a0bd29g61b779695a23.jpg

 

 

上一篇:【山西·传统戏剧】晋剧(国家级)传承人:武忠

下一篇:【河南·传统舞蹈】高抬火轿(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