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板是四川、贵州等地汉族说唱艺术。大概发源于300多年前的成渝两地,后逐渐流传于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表演者手持长约一尺、宽约一寸的三块楠竹板进行表演。其中两块还嵌有铜钱或其它金属片,表演时竹板互击,能发出金属声音,艺人们以它为道具进行表演,常能“走州吃州、走县吃县”,俗称“金钱板”。另外,也有人称其为“金鉴板”,还有人称其为“三才板”。 

金钱板表演道具为三块竹板,长约0.3米,宽约00.4米,竹板上往往串有小钱,故名金钱板。抗战时期,金钱板由绵阳传入安县,多在茶馆表演,吸引茶客。艺人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左手两块竹板敲出声响,右手竹板则在左手竹板上敲出或快或慢、或强或弱的节奏,边敲边唱,间或夹以说白。唱词多为七字句,长短因内容而定,每小节最末一句有拖腔。主要有《小菜打仗》《石千偷鸡》《孙二娘开店》《秀才下乡》《耗子告猫》等节目。 

现在我县只有传承人李诗吉、刘学兵会表演金钱板了,表演时他们右手拿着的一块有节拍地打着左手拿的两块板的不同部位。其响声给人一种清新,铿锵而又有和谐节奏的音乐感。击打一两分钟,便在金钱板的节拍下开始演唱。在语言上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铿锵有力,通常用四川方言,歇后语,谚语和象声词来表达,但又要做到俗不伤雅,以唱代说,要求严格,要句句压韵,并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转韵。每句唱词,多是七字句,十字句,亦可用长短句,以便演唱者在唱时能使节奏做到“三停顿”。 

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金钱板这门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在川北已基本绝技。但有幸的是,出生于安县秀水镇的金钱板表演艺术家李诗吉,自幼学艺以来,为群众表演技艺,并创作金钱板段子,他决心传承这一民间艺术,让它更具风采。 

金钱板表演道具为三块竹板,长约0.3米,宽约00.4米,竹板上往往串有小钱,故名金钱板。艺人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左手两块竹板敲出声响,右手竹板则在左手竹板上敲出或快或慢、或强或弱的节奏,边敲边唱,间或夹以说白。唱词多为七字句,长短因内容而定,每小节最末一句有拖腔。 

表演的段子主要有:《小菜打仗》《石千偷鸡》《孙二娘开店》《秀才下乡》《耗子告猫》《武松打虎》、《赶会》等十余个传统段子。也有《说医生》、《粮站新风》、《迷信之灾》、《警钟》、《选村长》等十余个金钱板现代段子。 

器具:金钱板、扩音器才。 

服装:根据表演者表演的节目内容而定。 


上一篇:【传统戏剧】高甲戏(厦门市)传承人:纪亚福

下一篇:【传统美术】梓潼木刻、年画(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