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泉州市鲤城区人,1948年1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城戏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打城戏,又叫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师公戏,是清中叶,从泉州、晋江一带的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表演以罗汉科舞为主,兼有提线木偶的若干表演特色。音乐则在道情和佛曲基础上混合“傀儡调”,别具一格宗教意味和闽南乡土气息。主要流行于泉州、晋江、南安等闽南方言区。


1.JPG

伍志新,1960年进入泉州打城戏团,师从打城戏著名演员有“闽南猴王”之誉的曾火成、洪球江,学习武行、大花脸、美猴王的表演。他以武功技艺为长,把子功、毯子功、形体功等掌握良好,对打城戏的独门技艺,“开城门”、“过地狱”、“吞火吐火”、“吃纸抽肠”等也运用自如。在《方世玉打擂》《说岳》《杨九妹取金刀》《火焰山》等剧目中扮演的方世玉、方小玉、岳云、杨宝保、红孩儿等人物形象,深受观众认可。

2.jpg

1971年打城戏剧团解散后,伍志新加入泉州高甲剧团继续当演员和技术指导、导演等工作,为使泉州打城戏这有特色的剧种得以继续流传,多次参与社区民间性质的踩街游行活动以及文艺节目的创编工作,将打城戏的技艺,结合在节目之中。同时为传承打城戏,他1990年培训泉州高甲班周杰俊、吴江福等学生学习“毯子功”、“把子功”等,后又指导剧团的储育江、吴江福两位学生学习打城戏武行、大花脸、美猴王等技艺。


2010年从艺47年已退休的他承担起“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的工作,积极走访老艺人,搜集、挖掘、整理打城戏的相关历史资料,恢复传统剧目。2011年在他从一度到二度创作,几乎全程负责下,终恢复排练打城戏《目连救母》片段。同时面临打城戏没有可演出剧团,传习所无人可传的困境,他于2012年与泉州艺术学校合作招收学员,目前正培训32人学艺,推动促进打城戏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上一篇:【传统美术】三台剪纸(绵阳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文昌年画(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