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闽西上杭傀儡戏(龙岩市)传承人:刘金寿
2018-03-21 09:56
汉族,龙岩市上杭县人,1949年1月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西上杭傀儡戏第一批省级传承人。
闽西上杭傀儡戏是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木偶剧种之一,属于提线木偶,明初由浙江传入上杭县后扩至闽西各地。唱腔以高腔为主,素有“九调十三腔”之称。剧目多源于元杂剧、明传奇,分正本和杂戏两种,词曲文雅,后受汉剧影响,部分木偶戏班搬用汉剧乱弹,移植其剧目演出,闽西上杭傀儡戏由此分为高腔班与乱弹班两派。
刘金寿11岁随父亲学习上杭傀儡戏表演技艺,1962年进入龙岩艺术学校上杭分校木偶汉剧专业班,师从丘必书等师傅学习木偶戏乱弹表演技艺并随班演出。“文革”期间因剧团解散,回乡务农,1978年重新返回上杭木偶剧团从事表演。他掌握了闽西上杭木偶戏乱弹班的提线技巧,以及舞台、锣鼓等乐器的吹拉弹唱,熟悉许多传统剧目的情节内容与表演要领。他唱腔优美,提线动作规范、灵活生动,能表现角色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主要传承剧目有《大名府》《对玉环》《夫人传》《白蛇传》《借雨降妖记》《火焰山》等。刘金寿经常随团参加各种商业演出与政府性会演比赛, 1999年获得省文化厅第二十一届戏剧会演演员奖,2007年参加上杭县首届客家民俗文化大赛客家木偶比赛等公益演出活动。
刘金寿在继承上杭傀儡戏传统技艺表演的同时,又在表演的实践中发掘了新的艺术特色。他从外江戏乱弹班中吸取艺术精华,改进木偶戏表演,通过研究借鉴汉剧名角的表演,精心改进提线工艺,让木偶做出许多细腻生动极具典型性的高难度动作。在唱腔上以皮簧融汇本地民间乐调,道白则用中州韵结合本地方言,提高了木偶戏的唱和说的表现能力,形成了自身演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