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南平市武夷山人,1954年3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源于汉代,首开乌龙茶制作先河,其传统制作流程包括十道工序,所制茶叶味道兼具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及乌龙茶“岩骨花香”的神韵。

1.jpg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的关键工艺报括“复式萎调”、“看天做青,看青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王顺明自幼在茶场长大,学习传承武夷岩茶得天独厚的制作工艺。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师承姚月明先生,从事武夷岩茶生产和技艺研究,多年来与茶界泰斗张天福、陈宗懋院士、骆少俊等就大红袍制作技艺的保护与开发、发展与传承进行探讨与交流,在传承武夷岩茶传统工艺特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制作工艺中着重研究“低温留香、高温促水,看天做青、看青做青”, 特别是在《武夷岩茶焙火实甲天下、武夷岩茶十焙成金、武夷岩茶味从焙处醇》课题中用12年时间去分析、试制每泡茶口感的变化,使武夷岩茶一直保持一种传统的、永恒的口感。

2.jpg

40多年来,王顺明致力于大红袍无性繁殖研究,结束了几百年来人们对大红袍只能观其形而难品其味的历史。大红袍产量从刚繁育成功时的20吨,上升到2010年的1800吨;茶产业链也在由第一产业茶叶生产向茶饮料、茶叶深加工,茶旅游等方向延伸和扩展,带动了茶业总产值和旅游总收入的提升。王顺明2006年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2007年度制作的大红袍被省定为“省名茶”。2010年,被授予“茶文化传播先进工作者”称号。为进一步弘扬武夷岩茶文化,培养传承人,王顺明在全国20多所大学,还到韩国国际茶叶研究所、韩国韩瑞大学校、韩国茶道大学校、韩国顺天大学,以及新加坡、香港、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传播武夷茶文化和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上一篇:【传统技艺】闽侯传统竹编工艺(福州市)传承人:叶云飞

下一篇:【传统技艺】福州民天虾油制作技艺(福州市)传承人:陈学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