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尤溪南芹小腔戏(三明市)传承人:杨宗福
2018-03-20 09:07
汉族,三明市尤溪县人,1954年7月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尤溪南芹小腔戏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小腔戏,俗称“土京戏”,是清代乱弹腔传入福建形成的地方剧种,因主要行当角色用小嗓行腔而得名。流行于三明地区的尤溪、大田、沙县、永安及龙岩地区的一些乡村。唱词以七字和十字对偶句为基本格式,读音以中州韵为主,杂以方言,男女唱腔同宫同调,乐器以京胡为主。常演剧目有《下河东》《下南塘》《双救驾》《乾坤配》《青石岭》《天门阵》等“十八棚头”,以及《拾玉镯》《游龙戏凤》等一批小折戏。
杨宗福是尤溪县小腔戏第十二代传承人。传承小生、正生等角色的唱腔艺术与表演技艺。善于采用虚拟表演,引起观众共鸣。常演传统剧目有《清官册》《满堂福》《双贵图》《四郎探母》《乾坤配》《取盔甲》等十余个,自己创作剧目有《赵玉村》《唐伯虎》《猪八戒撞天婚》等。13岁起,杨宗福在南芹文艺宣传队学习歌曲、舞蹈以及样板戏。1977年开始在南芹小腔戏剧团师从杨大光,学习小生、正生等角色。1982年任小腔戏剧团团长兼副导演后,每年都带团到各县乡镇演出。突出的有:1985年在尤溪梅仙镇上演《赵玉林》《纸马记》《满堂福》等剧目;1989年到永安县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紫金彪》;1991年在大田建设镇上演《珠沙记》《定军山》;1995年在大田广平镇上演《十五贯》《宝莲灯》《罗通考帅印》《三请樊梨花》;2000年在沙县大洛镇上演《合子酒》《天军配》;2006年在尤溪高士村上演《双桂图》《龙凤角》《取长沙》《纸马记》等,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为了传承、发扬小腔戏,杨宗福亲自组建巩固了本村剧团,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积极筹资添置戏服、道具,使小腔戏能顺利开展活动。除了在本村传艺外,还帮助外县、外镇戏班传艺,每年招收学徒上馆学艺,亲自教授戏谱。现有学徒二十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