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南平市武夷山人,1957年9月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枫坡拔烛桥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枫坡村的“拔烛桥”活动始于清代,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举行,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拔烛桥”是龙舞的一种,但与传统舞龙、板凳龙等相比,所用道具、造型及表演方式等又独具特色。


1.jpg

王秀华自小就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从祖辈那里学到了枫坡拔烛桥的烛桥制作技艺,22岁起开始积极参加枫坡村的“拔烛桥”活动,至今已有30年。王秀华制作的烛桥架子上安有两个竹筒,内塞棉花,可灌柴油点燃,底座上装有把手,可抓可舞,非常精巧。除制作烛桥外,他还参与“拔烛桥”表演,由其领队的表演包括翻龙鳞、绑墙角、蛟龙出海、盘龙献瑞等多个套路。表演起兴时,烛桥被他们舞得像一条火龙,时而飞奔,时而翻滚,时而盘旋,煞是好看。经过艺术加工的表演屡次被搬上舞台,并多次获奖。

2.jpg

近几年,王秀华致力于培养枫坡拔烛桥的后继人才,不仅自己亲身传艺授徒,还团结徐、邱、李、王四姓家族的后裔学习枫坡拔烛桥相关技艺,壮大表演队伍。他还在传统表演套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摸索出了新的表演套路,并组织表演队演练新套路,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对枫坡拔烛桥的弘扬有一定帮助。

3.jpg

上一篇:【传统技艺】泸县青龙场陈氏白烧酒传统酿制技艺(泸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纳溪小曲酒传统酿制技艺(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