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宁德市蕉城区人,1957年8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水密隔舱造船技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隔成各自独立的一个个舱区,因其具有安全性高和便于货物储存、管理的优点,曾一度备受海内外造船界青睐,并普遍采用。

1.jpg


刘细秀1976年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在漳湾造船厂当学徒,跟随父亲学习水密隔舱造船技艺,于1979年出师,为家族第二十代传人。出师后,刘细秀在漳湾造船厂继续学习,1986年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系统地掌握了水密隔舱造船技艺,能够解决很多技术人员不能解决的三大难题——桅杆头、下金(阴)和木舵,尤其擅长各种船型的制图。其所绘制的“旦子式”、“尖咀式”、“猴狮式”、“艨艟式”等船型的图纸,对水密隔船造船技艺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刘细秀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曾在当地的围塘工作中,改进了新型船种“石压船”,该项技术至今仍被采用。从艺35年来,他共制造各式大小船只300余艘,其中“三桅透”达200多吨,获锦旗多面。

2.jpg

刘细秀不仅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已掌握更多濒临灭绝的船型的制造技艺,并且注意收徒传艺。1992年以来,已授徒30余人,其中大部分已出师,并被聘请。多年来,刘细秀热心地为香港凤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无偿提供素材,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提供水密隔舱造船技艺的资料,教授中小学生水密隔舱造船技艺,参加各种展览,宣传“福船”文化,对弘扬水密隔舱造船技艺起到一定作用。


上一篇:【传统戏剧】秦腔(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

下一篇:【传统技艺】泸县青龙场陈氏白烧酒传统酿制技艺(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