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氏手工泡糖始于清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地方糖果业老字号桂林斋,冷成元、冷桂林将传统寸金麻杆糖的基础上,经20年的反复试制,于1910年成功生产出酥脆、化渣、香甜、可口的新品种。因其食品表现光亮、芝麻纯香、入口化渣、酥松泡召,取名桂林斋泡糖。

其工艺是选料、熬糖、拉条、对折、合筒、拉孔、定型、上芝麻、火刀切块、冷却、包装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其中,熬料火候、温度是关键,全凭经验,其次是拉条、打孔为核心技艺,其中大孔上下对称8个,小孔围大孔,孔孔皆圆,规格成型,有孔2320个,断面平整、端正方圆、排列整齐、造型独特、工艺精巧,形似泡沫板,使其酥香、泡召、入口化渣,此工序世代为掌墨师亲自操作,不轻易传人。

手工泡糖技艺一般从师跟师5年,10年间可掌握其传统技艺,而制作的火候、温度、色泽、拉条、打孔必为师傅方言传口授,徒弟有悟性高者可得以真传。从清、民国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传承人不足十人,今仅存二、三人。

手工泡糖传人:冷成元、冷桂林一代;杨灿、肖炳坤二代;肖成彬三代;肖涛四代。

泡糖特点:色泽光亮、组织松脆,因有2320个孔而入口无渣、泡召易化、口感香甜、芝麻芬芳、回味浓厚。泡糖从研制到成功,前后历时20余年,其间不断对工艺改进、提升、总结、试验而成功,从清末、民国至今,百年历史、老字号,金字招牌不倒。在市场上有口碑,具有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特别是经张之洞、田子实、蔡锷、黄炎培等名人的渲染,题咏颂词,沾了名人灵气,而使文化价值而深远,加上参展荣获的一系列称号和奖牌,奠定了泡糖的名优土特产的地位。

简介

肖氏手工泡糖始于清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地方糖果业老字号桂林斋,冷成元、冷桂林将传统寸金麻杆糖的基础上,经20年的反复试制,于1910年成功生产出酥脆、化渣、香甜、可口的新品种。因其食品表现光亮、芝麻纯香、入口化渣、酥松泡召,取名桂林斋泡糖。

纳溪肖氏泡糖

其工艺是选料、熬糖、拉条、对折、合筒、拉孔、定型、上芝麻、火刀切块、冷却、包装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其中,熬料火候、温度是关键,全凭经验,其次是拉条、打孔为核心技艺,其中大孔上下对称8个,小孔围大孔,孔孔皆圆,规格成型,有孔2320个,断面平整、端正方圆、排列整齐、造型独特、工艺精巧,形似泡沫板,使其酥香、泡召、入口化渣,此工序世代为掌墨师亲自操作,不轻易传人。

手工泡糖技艺一般从师跟师5年,10年间可掌握其传统技艺,而制作的火候、温度、色泽、拉条、打孔必为师傅方言传口授,徒弟有悟性高者可得以真传。从清、民国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传承人不足十人,今仅存二、三人。

手工泡糖传人:冷成元、冷桂林一代;杨灿、肖炳坤二代;肖成彬三代;肖涛四代。

泡糖特点:色泽光亮、组织松脆,因有2320个孔而入口无渣、泡召易化、口感香甜、芝麻芬芳、回味浓厚。泡糖从研制到成功,前后历时20余年,其间不断对工艺改进、提升、总结、试验而成功,从清末、民国至今,百年历史、老字号,金字招牌不倒。在市场上有口碑,具有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特别是经张之洞、田子实、蔡锷、黄炎培等名人的渲染,题咏颂词,沾了名人灵气,而使文化价值而深远,加上参展荣获的一系列称号和奖牌,奠定了泡糖的名优土特产的地位。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纳溪(又称云溪)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长江和永宁河两岸,东邻合江,南界叙永,西连江安,北与江阳区、泸县接壤,总面积1302.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9.66平方公里,占22.77%,人口48.26万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30—960米之间,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平均年降雨量1182毫米,年均气温17.5℃,年均日照1201.5小时,无霜期356天,森林覆盖率51.2%。新乐镇距城2公里,北靠安富,东邻高洞、棉花坡,西邻新太,南连渠坝,幅员面积28.1平方公里,人口28760人,辖9个村、1个社区、96个农业社,镇住所张坝,1956年新太、安乐合并为新乐。大河、长安、桂花村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点,新乐镇因“枇杷之乡”与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而闻名。

历史渊源

地方史载,清光绪年间,纳溪桂林斋老板冷桂林、冷成元准备在川式花杆糖、芝麻杆、寸金糖、空心金瓜糖作工艺上创新一种新的食品,聘请师傅杨灿为掌墨师,前前后后历时20余年的研究、改进,在熬糖、冷处理、拉条、对折、成筒、打孔的关键工艺中有了重大突破,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春节推出“桂林斋泡糖”。

泡糖一上市,以其色白光亮、酥脆可口、化渣香甜、老少皆宜的特点轰动云溪市场。民国年间为扩大生产,桂林斋冷桂林收徒肖炳坤,言传身教得以制作泡糖绝活。1916年2月,护国之役大捷,蔡锷总司令用桂林斋泡糖奖励三军将士,传为佳话。1939年3月10日,黄炎培先生为泡糖作诗“风饧揉作玉玲珑,实者虚之美在中。粒粒芝麻涂附著,大含细嚼味无穷”。并在他《游泸草》诗集中有序:“泡糖惟纳溪江干桂林斋最美,味甘脆。以泡茶下泡饭,佐以泡糖可称三绝,即以三绝句以张之,读者慎勿涎、垂三尺”。纳溪泡糖经民国大人物黄炎培的推荐,从此声名鹊起,成都、重庆党政要员以品泡糖者为最有面子的人。

1940年—1945年,为川滇公路上馈赠中国远征军的土特产品,蓝田机场盟军后勤部飞行员的美食,并从驼峰航线运到印度、缅甸,去了美国。

1942年3月20日参加四川特产成都青羊宫会展,轰动花会。

解放后,由泸州市安富糖果厂、纳溪县糖果厂分别生产泡糖,依然保持传统手工技艺生产。

主要价值

泡糖以上等白糖、糯米饴糖、优质芝麻为原料,经炒芝麻、熬糖、拉条、排孔、加气成型、上芝麻等20多道手工工艺而成。纳(云)溪肖氏泡糖继承百年传承工艺而畅销省内外。

泡糖从研制到成功,前后历时20余年,其间不断对工艺改进、提升、总结、试验而成功,从清末、民国至今,百年历史、老字号,金字招牌不倒。在市场上有口碑,具有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特别是经张之洞、田子实、蔡锷、黄炎培等名人的渲染,题咏颂词,沾了名人灵气,而使文化价值而深远,加上参展荣获的一系列称号和奖牌,奠定了泡糖的名优土特产的地位。


上一篇:【传统技艺】合江周氏传统石雕技艺(泸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渠坝黄氏豆腐干(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