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后山三斗米山歌(泸州市)
2018-03-17 09:12
山歌民歌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娱乐方式。累了,唱一唱民歌,精神抖擞;倦了,哼一哼山歌,困意全消。走在山间的小路,时不时会飘来曲调优美的山歌入耳,令你精神振奋。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斗米山歌是其中之佼佼者,它就诞生在美丽的后山镇。
后山镇位于叙永县城南27公里处,有9个行政村,1个社区,5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66万,其中苗族2358人,幅员面积129.4平方公里,交通便捷,川云东路纵贯全境,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境内有最具苗家特色的河源苗寨踩山节,三斗米马家寨芦笙舞蹈,鬼斧神工天然生成的天台山,莽莽苍苍壮观无比的大洪山。孤峰绝壁上的千年石瓦树,雄距岭巅的鹰嘴岩,全国最大的摩崖石刻古彝文和明代自称大梁王的奢崇明最后的栖身之所。可谓人杰地灵,风景如画,地下资源丰富。它是古叙煤田的主产区,矿产品有煤、硫、铁等,全镇森林覆盖率达28%。气候宜人,雨量充沛,适合各种庄稼和农作物生长。出产烤烟、茶叶、林竹、药材等经济作物,特别是“后山知青茶”,名扬川内,享誉全国,评为“四川十大名茶”之一。
后山镇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汉苗彝回各民族人民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日出而作,而落而息,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了三斗米山歌。三斗米山歌流传甚久。据说起源于元代,明代有歌本记载并传流下来。它多属一段体裁,是小调式。音程跨度不大,为10度左右。调式音阶属民族五声音阶,节奏缓慢,多采用叙说式,表达歌唱。高音时值调拉得很长,曲调构成由三斗米地方语言演变而来,具有浓浓地方乡土气息。因为是地方语言的演变,所以当地人学唱山歌就很容易。最动听的山歌声音属高音扁嗓,高音区由假嗓发出,音越高者被视为三斗米山歌高手,在山歌中经常处于领歌的地位。
三斗米山歌主要以歌词为主。唱腔有固定格式,这种格式没有歌谱记载,主要靠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歌词也有韵足的讲究,大致与我国传统诗歌的唱韵相同。多数以顺口溜的形式出现,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单独唱的,有二人对唱,也有由一人领唱、多人和唱。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人们相互“开玩笑”取乐,用以提神。取乐的语言是说笑,双方用顺口溜对答唱韵,久而久之,这些顺口溜韵唱传承下来便成了三斗米山歌。小时候,听大树、后山一带筑路工人,四人合抬一夯石,在一人的领唱下,其余三人和唱着打夯,这歌就是从三斗米山歌演化而来。它不光朗朗上口,并且歌声婉转悠扬,既指挥了劳动中行动的统一,又可以提气增加精神,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好方法。
唱三斗米山歌,还必须具备最重要的一种本领,就是要能见子打子地唱。所谓“见子打子”,就是见啥唱啥,自编自唱。只有生活经历相当丰富的有心人,才能达到此境界。见山唱山,见雲唱雲,见人唱人,遇事唱事。不光反应要敏捷,而且说话要风趣,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后山镇当地,唱三斗米山歌的人很多,曾有李树云、曾建秋等若干高手红极一时,但现在仅剩下八十三岁高龄的曾建秋老人还健在了。曾建秋老人的父亲是三斗米邮局的工人。那时交通不发达,邮差送信全靠双脚走路,为了消除走路的辛苦和疲惫,解决行路孤单,他学会了唱许多三斗米山歌。他一边爬坡上坎,一边歌声悠扬。当地群众老远听到他的歌声,就知道送信的邮差到了。他的歌声在这片山山水水之间飘荡,也带动了很多人喜欢上了唱山歌,三斗米山歌在他那段时间算是非常鼎盛的。曾建秋从小受到三斗米山歌的熏陶,跟父亲学唱山歌,对山歌演唱入了迷,加上他天生一副好嗓子,16岁就唱出了名,大家都叫他“歌王”。儿时放牛,他就在山上唱,牛在山坡吃草,他在山坡唱歌,歌声高亢、明嘹,在大山的回音下,传得很远很远,老远都能听见他在唱山歌。只要他的歌声一起,对面山坡放牛的同伴马上回应,比如:“半夜起来望星星哟,星星还在半天云,星星穿雾云中走,哥们放牛在山坡哟喂……”欢快的歌声穿越秀山秀水,把孤独单调苦闷的放牛生涯,融入欢乐的山歌声中。由于得到父亲真传,三斗米山歌的传承人曾建秋练就了见啥唱啥的本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突然听到一声“送郎歌”远远地、时有时无的轻轻飘入耳中,破云穿雾而来,声音宛转悦耳,碰到对面山崖,又荡漾回来,回声袅袅,为这片山野土地凭添了一份魅力。歌者是谁?你不由想问,当地人会告诉你,那就是“歌王”曾建秋在唱三斗米山歌。
三斗米山歌中情歌是当地人们最喜欢的。因为它是用民间的方式来表现男女双方真挚的情感流露,传递相互的爱慕与祝福,所以这种情歌是大家最喜欢唱的。早在解放初期,曾建秋担任村儿童团团长时,一次在下乡征粮的路上,与区委书记李修力一道,他不由地唱起了山歌,还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山歌内容不革命不准唱。1953年,刚解放的叙永山上还有土匪。震东乡盘踞着土匪头子姜少云,曾建秋奉命带领大树区中队民兵到震东剿匪,到灯盏坪的羿子沟,被土匪围困了三天三夜,他唱山歌鼓励大家,坚持到114团的解放军赶到,打散了土匪。土匪头子姜少云逃跑到后山共家沟,他带领民兵亲手把土匪头子姜少云捉拿归案。由于工作出色,被选为叙永第一届人民代表。大跃进他调到胜利村搞公交工作,后来到叙威公路担任工程大队长、到水尾供销社、大树供销社、商政私营工商业等工作,他都一直坚持唱山歌,曲不离口,口不离曲,直到最后在三斗米供销分店退休。
说起唱山歌,曾建秋老人就兴奋不已。山歌给他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欢乐,也留下了他的甜酸苦辣。他如今已是83岁高龄,依然步伐稳健、口齿清爽,能单独乘车进城办事。虽然当时和他一起唱山歌的同伴都走了,但唱起当年的山歌,老人还是觉得很快乐。为了不让这一文化遗产失传,为了三斗米山歌不被后人遗忘,老人家现在自己的家里通过回忆,把山歌记录下来。他抓紧时间整理唱过的山歌,总结起来有《大长年歌》、《拐妻歌》、《小长年歌》、《拐妹歌》、《探花歌》、《望郎歌》、《风箱歌》、《五更想夫》、《祝米歌》等。除此之外,老人还会唱民间小调《吉礼子》、《孝歌》等。
如今,三斗米山歌得到政府重视,后山镇人民政府落实了专人负责此项目,组织了三斗米山歌的采编组,深入开展此项工作的挽救传承,对歌词、乐曲、传承人等进行有效的保护,划拨经费,鼓励大家传唱三斗米山歌。这些举措为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斗米山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歌声自由快乐地传扬八方,唱响山山水水,田边地角,为后人留下这清纯、高昂的中国传统民众的心声。三斗米山歌在后山镇的土地上飞翔,在川南边陲重镇叙永的土地上飞翔,在云贵川赤水河流域美丽的沃土上飞翔,在乌蒙大地永远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