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木画,又称软木雕、木画。 中国传统民间雕刻工艺品。主要产于福建福州。它是一种"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色调纯朴,刻工精细,形象逼真,善于再现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园林景色,使人观后如身临其境。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作成白鹤、孔雀糜鹿等鸟兽,根据画面设计,粘在衬纸上,配制成立体、半立体的木画,装在玻璃框里,就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其中借鉴中国园林"框景"的手法,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古朴典雅。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源阶段

软木画软木画


软木画问世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福州东郊西园村。相传在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有人从德国带回一帧类似“木画”的作品。当地民间雕刻艺人陈春润、吴启棋、郑立溪等深受启发,遂在福建工艺传习所工读时,用从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进口的栓皮栎树的木栓层作主要原料,把这种质地轻、松、富有弹性且纹理细润的软木切削成薄片,运用中国各种传统雕刻技法,以刀代笔,用手工加以精雕巧镂,制成纹理纤细的复杂画面,并利用画框内有限的空间,使景物的形象立体化,安排上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各种亭台楼阁等。软木画色调古雅纯朴,形象逼真,画面犹如宋人笔意,意境深邃,远奥高古,清奇可爱,具有“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软木画品种繁多,有雄伟壮观的屏风、挂屏、大摆件、小摆件以及与实用结合的产品、旅游纪念品等,达二三百种规格,四五百个花色品种,作品行销全国各地及欧美、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辉煌时期

软木画软木画


福州软木画产生于1914年,由福州民间艺人吴启棋首创。巧匠们利用软木质地轻软、纹理细密、色调柔和的特性,运用传统的民间雕刻技艺,以刀代笔,将软木精心雕镂成中国画式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零部件,再根据创作需要,将这些零部件有机组合成一幅完整的景观,将中国民间精湛的雕刻技艺与中国绘画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巧妙结合,软木画由此得名。 软木画曾经一度辉煌。

吴启棋创造软木画后便回到家乡福州西园村开设手工艺作坊,西园村人竞相学艺,软木画由此成了西园村人的经济来源之一。解放前,福州软木画已经畅销海外,曾在世界博览会展出。 建国后,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手工艺品种,软木画工艺的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朱德董必武郭沫若等领导及社会知名人士曾亲临软木画的主要生产单位福州工艺木画厂参观。邓小平同志在参观软木画后留下“民间艺术精品”的题词。

这段时间,软木画创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曾数次蝉联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金杯奖,一些优秀作品多次被选中装饰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和台湾厅,还有一些作品被作为外交国礼走向世界各地。 软木画不仅在文化方面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还在经济方面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初期,软木画畅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值高达5000万元以上,是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外贸出口创汇率最高的产品之一。

    艺术特点

软木画软木画


软木画,又称软木雕、木画。民间雕刻工艺品。主要产于福建福州。它是一种“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色调纯朴,刻工精细,形象副真,善于再现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园林景色,画中有诗,使人观后如身临其境。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作成白鹤、孔雀、糜鹿等鸟兽,根据画面设计,粘在衬纸上,配制成立体、半立体的木画,装在玻璃框里,就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其中借鉴中国园林框景”的手法,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古朴典雅。内容大多反映山光水色、名胜古迹和花草虫鱼,有200多个规格、400多个花色品种。工精艺巧,形态逼真,而且具有轻便、不变形、不脱胶、抗腐蚀等优点。国内外一些人士把它与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同誉为福州工艺“三宝”。现福州软木画有五百多种花色品种,产品远销三十九个国家和地区,有的产品陈列于首都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制作软木画的原料,主要是产自欧洲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等地的栓皮栎树。软木有不透气、不透水、不起化学作用等优点,同时又具有质地轻软、不易燃、抗腐蚀、耐磨和富于弹性,有细密的天然纹样、色调纯雅的特点。 为了将软木切成不同薄片,近百年来软木画艺人发明、制作了许多因材施艺的工具,大大小小算起来有数十种之多。软木画看起来似乎只是轻松的案头工艺,可做起来真不容易,比如一幢楼阁,窗棂、椽子、柱子等都细若发丝,密密的屋瓦也不足一厘米,而松树的松丝更是细超发丝。制作软木画,要经过选材、雕刻、拼接、装框等工序。软木画妙在运用“以小观大”的艺术手法,“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产品有平面浮雕多层次的壁挂、双面座立透屏等。最近在欣赏软木画和漆粉绘结合上创制出情趣横溢的花瓶木画、烟具木画、大屏风、围屏、挂联等品种。


上一篇:【传统技艺】内画鼻烟壶

下一篇:【传统技艺】撕纸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