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南平市武夷山人,1963年5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源于汉代,首开乌龙茶制作先河,其传统制作流程包括十道工序,所制茶叶味道兼具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及乌龙茶“岩骨花香”的神韵。

1.jpg


刘宝顺创立的“幔亭”牌岩茶,采用传统制作工艺与现化技术相结合,包括“复式萎调”、“两晒两晾” 、“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双炒双揉”,“文火慢炖”等,制成的岩茶具有典型的“绿叶红镶边(三红七绿)”的特征,茶香持久、滋味醇厚、回甘韵显。刘宝顺于1985年从福建省宁德农业学校茶叶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从事岩茶的肥培管理、品种选育、初精制加工等专业工作,得到陈书省(审评)、姚月明(岩茶生产、加工系统性)、祝培青(精制加工)、何同土(焙制)、陈振救(做青)等岩茶制作前辈20余年技术指导与传授。他结合现代制茶技术,经过切身实践,系统熟练掌握了岩茶制作的各项技术。

2.jpg

1994年刘宝顺被评聘为“农艺师”, 专业从事大红袍茶树的无性繁殖、岩茶加工制作、市场营销、全市茶叶质量监督等工作。在创办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期间,他将自身掌握的各项技术,传授于企业的技术骨干,生产的“幔亭”牌岩茶在历年的名茶评比中多次获奖,并销往日本、韩国等,深受消费者青睐,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其创办的制茶基地由于秉承传统制作工艺和良好的加工环境、完备的制茶设备,多次成为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市电视台拍摄基地,也是武夷岩茶申报国家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拍摄基地。


上一篇:【传统美术】泥塑(浚县泥咕咕)(河南省鹤壁市 国家级)

下一篇:【民俗】歌会瑞云四月八(宁德市)传承人:李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