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盐边油底肉制作技艺(攀枝花)
2018-03-16 11:11
“盐边油底肉”又称为“走油肉”、“油坛肉”,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特产,这道盐边菜具有皮糯、满口溢香的特点,使用了独特的猪肉腌制方法,也是攀枝花的土特产之一。 油底肉是远古时候居住在“笮都夷”的笮人(即攀枝花盐边人),为在炎热的夏季防止猪肉腐烂变质而研制的一种对肉食品的储藏方法。这其中还有一段极不寻常的故事: 相传三国蜀汉盛时,诸葛亮亲率西路大军由安上(今宜宾屏山县)沿绳水(金沙江)水路进入越巂郡。此时丞相的南征大军经千里跋涉,一路征战已是人困马乏,再加上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困难,气候炎热,肉类送抵前线早已腐烂变质而不能食用,致使将士们体质每况愈下,战斗力呈下降趋势,诸葛亮对此十分着急,但一时又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来。 一日夜晚,诸葛亮散步经过一土著笮人家,主人见有贵客临门,忙吩咐家人摆上酒肉招待丞相,诸葛亮夹起一片肉细嚼,发现这肉不是新鲜猪肉却口感细腻,他忙问这肉是如何制作的?放了多久?主人答曰是当地笮人发明的,名曰油底肉,这肉已存放一年多了。诸葛亮听罢,暗自叫好,忙起身拽着主人道:“走,到我军帐中去教军厨们制作油底肉。”就这样,诸葛亮在无意中就成功地找到了解决军中将士们营养补充问题的办法,使部队的战斗力和将士们的体能得到了恢复,并在后来的战役中留下了七擒七纵孟获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