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彝族传统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歌曲与舞蹈大多融合在一起,只歌不舞多见于情歌,舞蹈以集体性为主,主要舞蹈有从远古走来的《迁徙舞》、《火舞》、《鼓舞》、《大刀舞》、《祭祀舞》和欢快的四跺脚、三跺脚、二跺脚、合脚等36种。

迁徙舞

在红河流域的上游,五台山群岭的阿勒居住着一个从洪荒年代迁徙而来的少数民族:红彝族。他们每逢节庆、喜庆、祭祀场合都要跳代表本民族厚重历史文化的舞蹈《迁徙舞》,以缅怀从洪荒中走来的祖先。探访《迁徙舞》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迁徙前的生活背景

据口传,红彝族原先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时,同其他民族一样,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展示纺线、手工织布、剪纸、刺绣等手工)。当时人烟稀少,到处是野物猛兽。豺狼、虎豹经常出没,彝族先民们就把人集中起来,举着火把、敲打着用具,组织强大的气势用跺脚、摔手、吼叫等多种方法,把凶猛的猛兽赶跑,再围捕弱小的野物充饥(鼓阵)。加之经常有狂风暴雨肆略,生存环境异常恶劣,生存条件荡然无存。彝族先民为了寻找好的生存环境准备迁徙。

(2)迁的过程及《迁徙舞》产生的背景

他们结队而行,翻山越岭,度过河流。在毕摩的带领下开始迁徙。在迁徙的途中老鹰在鸣叫中把叼着的谷穗洒落下来,毕摩说:“人是从葫芦里来呢,只有葫芦里最把稳,说着将稻穗装到葫芦里,做一些安居、开垦、织布、捕猎等计划。《迁徙舞》产生的背景是:强度黄河时在水中探险走出困境的过程。男人拄着拐杖在最前面探深浅,紧接着一个在后吆喝大队人紧跟着,你拉我我拉你地从水患中前进一步,后退一步,前进两步,后退一步地走,将到河岸,人们看到得生的希望时跳跃地向前行进了三步,才退一步。走出了艰难的三步后就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并在造火烤食过程中跳起了欢快的三跺脚(庆贺)。久而久之聪明的彝族人就将这一悲壮奇迹般的场景世代相传,用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舞乐传承原生态的舞蹈,迁徒舞由此传承了下来。

左脚舞

左脚舞(地方话“跌脚”,彝语“稿黎”),彝族的传统舞蹈,因为每一首舞蹈的开始都是先出左脚,故而得名左脚舞。在彝族村落,只要笛子一响,无须召唤,人们会无论男女手拉手围成一圈或者两三圈,跟随美妙的左脚调起舞,舞者不限,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在民族村寨,不管谁家操办喜事,本村以及邻近村寨的人,到了晚上就会不请自来,汇聚到一起,放歌起舞,为之助兴。当笛子师傅吹奏跌脚舞曲时,人们毫不拘束地上场舞起来。参舞者有小至七八岁的儿童,老到年逾花甲的长者,有的年轻父母甚至背着小孩上场,到了这种场合,真可谓“笛子响,脚板痒”。几遍音乐之后,好客的主人会将自制米白酒和小锅酒斟来敬客人,酒过几巡,人们随着清脆的竹笛声,在朦胧的酒意中狂歌醉舞,猛烈地跺脚起舞,有震撼大地之气势,整个山寨沉浸在欢乐之中,一直跳到次日天明。


上一篇:【传统戏剧】高甲戏(厦门市)传承人:吴晶晶

下一篇:【民俗】摩梭婚礼(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