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苗族绷鼓仪式(攀枝花)
2018-03-16 09:50
“绷鼓节”是苗族人纪念祖先,驱邪祈福的重大活动。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大约六千年前,苗族先民正处在母系社会末期,那时,苗族男性只要达到一定年龄尚失劳力,众族人就将其杀死,煮熟大家吃;女性则不得杀死,等其自然死亡后,由本族人分来吃,苗族这种野蛮的风俗流传了好几百年,后来有个叫子庚的苗族后生,其母亲生前非常勤劳,死后不忍心母亲遗体被族人分吃,便昼夜守护,大家来分肉被他拒之门外。子庚的行为感动了天神,便给他托梦,叫他杀牛绷鼓,砍竹做笙,吹笙击鼓,安埋母亲。子庚按天神托梦的话去做,终于绷出苗族第一个牛皮鼓来,他便一边吹笙击鼓,一边叙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和苦劳,大家逐步围拢来,子庚的行为终于得到族人的理解,大家在鼓声中把他的母亲安埋了,子庚把牛肉分给大家吃,从此苗族人将吃人肉改成吃牛肉,将腹葬改成土葬。
大约又过了一千多年,苗族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在黄河中下游形成了以蚩尤为首的八十一个部落联盟,势力非常强大,因黄帝从黄土高原向东扩展,争夺地盘,蚩尤不服被轩辕黄帝打败并杀死,后来由大将夸佛带领苗民由北向南转移,夸佛途中被箭射死,其身边有位叫“磨 ”的壮士被选为超度死者的“ 路师” ,在埋葬夸佛的仪式中绷鼓吹笙,击鼓吹牛角号。在“ 磨” 的主持下,形成了一套宗教祭奠仪式,并将这种仪式流传民间,至今不变。牛皮鼓便成了缅怀祖先的祭奠鼓,逐渐形成以寨或姓氏为单位的绷鼓仪式,有的地方的苗族还要举行绷鼓节,就是重新钉鼓的庆贺节日。苗族牛皮鼓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苗族先民从愚昧时代走向文明时代。
盐边红宝乡是攀西地区唯一一个以苗族为主的乡镇,其分别在1985年、1995年举行过“绷鼓节”,是红宝苗族最为隆重的宗教活动。绷鼓中蕴含了苗族人民对逝者无限的思念,寄托了苗族人民美好的愿望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