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位于川、滇交界,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村落,这里居住的彝族俚濮人达一千余人,因独特的民居建筑、民风民俗、民族文化而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俚濮谈经古乐就是其一。

历史渊源

根据历史资料及有关专家的考证,流传在攀枝花金沙江以南及周边地区的俚濮谈经古乐不是纯粹的“洞经音乐”,而叫“俚濮谈经古乐”。它既有洞经音乐的前身,也有宫廷音乐的悠扬婉转,还有江南水乡的小调韵味,是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与融合而流传至今。

谈经古乐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唐时传入南诏国(今天云南大理),唐朝中后期,这种音乐在云南逐渐被佛、道两教运用在布道、颂经时的伴奏,成为佛、道教音乐,到了明朝又传入大姚、永仁一带。清朝中后期,谈经古乐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受民间喜爱,逐渐被推广运用在民间的各种庆典活动中,如庙会、寿宴、丧葬仪式等。

仁和区的平地、大龙潭等乡镇曾经隶传予云南永仁县。1964年,随着攀钢基地建设划归四川,与四川凉山相邻的乡镇组成了一个新的县级区。行政区域的划分并没有影响谈经古乐的传承。

悠悠历史,漫漫岁月……在岁月的长河中,迤沙拉这支彝族俚濮人创造了自己的音乐,表现他们的生产生活,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以及祭祀等精神世界——这就是俚濮谈经古乐的雏形。

发展创新

俚濮谈经古乐在明朝洪武年间有过兴盛,但仅仅是昙花一现。到了民国初年,俚濮谈经古乐队只有黎光辉、纳有才、起崇诲、毛超仕等八人。而古乐乐曲基本丧失殆尽,甚至出现过长达半个世纪无人演奏的现象。目前,原来的大部分民间老艺人已相继去世,这份古老的民间文化遗产几乎失传。

为了让这一古老民间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让沉默了半个世纪的民间古乐重新与世人相约,2000年,平地镇迤沙拉俚濮艺人起光禄、起朝华等人重组乐队,开始收集整理古乐乐谱。历经四年,发展演奏人员十五人,能演奏出二十三首中的十四首,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英国音乐博士海伦女士于2001年10月来采访时称赞:“这是神奇的古乐……”然而,这种自发的文化传承现象由于缺乏经验及资金、技术保证,发展缓慢,并且在演奏风格等方面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

为了让俚濮谈经古乐焕发出青春活力,从2005年7月起,市、区文化部门调集精兵强将开始打造谈经古乐。在演奏队伍方面,变松散型为稳定型,队员人数达30人。并且,有一些年轻人成为固定的演员;在乐器方面,投资三万多元,添置了古筝、杨琴、琵琶、月琴、苏笛、大低音胡等;在演出服装上,请专业人员依据俚濮民俗和服装特点开展设计工作;在古乐乐谱方面,市里和区上的专业老师加工提炼出了《南清宫》、《八吉祥》、《炉香赞》等五部新编古乐。

目前,俚濮谈经古乐演出队按照新的乐曲要求,已能演奏出较高质量的“谈经古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上一篇:【曲艺】福州伬艺(福州市)传承人:陈晓岚

下一篇:【传统技艺】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福州市)传承人:刘景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