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1602c701a21266ff9.jpg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


t010e94c454b9634e51.jpg

梅戏的发源地是在安徽省安庆地区与湖北省黄梅县。在安徽、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曲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在流传地习惯称“小调子”“采子”“梅子腔”等等。梅戏黄曲不仅腔调好听,耐人寻味,而且文化底蕴浓厚。其中的故事大多都以教化世人为线索展开的。例如:典型人物‘陈世美’,‘潘金莲’,‘武松’,‘诸葛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深刻的揭露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和封建制度下官逼民反的压迫以及三国时期烽火连天的岁月下的英雄气场,儿女情长。同时也赞美了古时美好的爱情,充分表现了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t014fa32c5e7c108730.jpg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t012edbf2ee12d83f24.jpg


t013dde179cc7c0eaaf.jpg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


t01cea6251c7c55d55d.jpg



t01f9b857c33988ef18.jpg

上一篇:【河南·传统戏剧】大弦戏(国家级)

下一篇:【安徽·传统戏剧】黄梅戏(国家级) 传承人:韩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