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厦门市思明区人,1966年3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第二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高甲戏发源于闽南民间阵头宋江阵,明末清初衍化为宋江戏,与四平戏、竹马戏融合生发,并广泛吸收梨园戏、木偶戏、京剧、闽剧等剧种的表演与剧目,粗犷大气,古朴生动,流行于泉州等闽南方言区并传播至东南亚一带。风格独特、形态丰富的“高甲丑”独树一帜,《连升三级》等丑行剧目堪称当代喜剧经典。


1.jpg

陈炳聪于1980年进入厦门艺校高甲班学艺,工生行,得艺师丁辉煌传授启蒙剧目《陈三五娘》,饰陈三,后又师承艺师洪东溪,习文武小生。1982年进入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得高甲戏丑行艺师柯国为传习,又得“提线木偶丑”创始宗师陈宗熟亲授,系统完整地继承了“提线木偶丑”及其他高甲戏丑行类别的表演技法与唱念特点,功底扎实,并将“提线木偶丑”的表演程式灵活运用于角色表演。在《小七送书》《审陈三》《探阴山》等传统戏以及《乔女》等新编戏中,陈炳聪的表演夸张逗趣、活泼轻快、舞蹈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主演的《小七送书》等剧目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播出,主演的《书剑情》等剧目已被录制成VCD在海内外出版发行,曾赴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地交流演出。


2000年,陈炳聪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之后导演了《孟丽君后传》《慈云走国》《真假西宫》等许多高甲戏传统连本戏,导演的新创剧目独特又不失传统神韵,曾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福建省戏剧会演优秀导演奖等,其参与执导的高甲戏《阿搭嫂》曾获中国戏剧节剧目奖。


上一篇:【传统音乐】莲花褒歌(厦门市)传承人:高素珍

下一篇:【传统戏剧】歌仔戏(漳州市)传承人:杨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