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俗】鄂尔多斯婚礼(国家级)传承人:齐·毕力格
2017-03-21 11:44
1949年10月出生、蒙古族、中共党员、国家一级编剧、一级作词,现任鄂尔多斯市文艺创作研究所副所长。
1963年开始学习诗歌创作,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75年开始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创作、发表或演出《毕业新歌》、《难忘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婚礼》等40多部文学作品。歌剧《乌仁都西之歌》198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萨日纳艺术奖;蒙古剧《罕塔日玛》,1989年获内蒙古自治区萨日纳艺术奖;鄂尔多斯蒙古剧《银碗》获全区“五个一工程奖”;民族风情歌舞《鄂尔多斯婚礼》获2004年全区专业文艺调演金奖;
2003年被评为“321”人才,个人小传先后选入《世界名人录》、《中国戏剧家大辞典》等多部书典籍》。
齐·毕力格是蒙古族剧作家、词作家、翻译家,现任鄂尔多斯市文艺创作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编剧、一级作词,兼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戏剧家协会委员。
齐·毕力格从1963年开始习作蒙古诗歌,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开始转入戏剧创作,1980年写出第一部蒙古文剧本《乌仁都西之恋》。1981年底发明蒙古文“双喜”字。1982年创办鄂托克旗蒙汉文刊物《金驹》。1985年调原伊克昭盟文艺创研室任蒙古文戏剧专刊《呼呼歌》编辑。1993年10月至1994年7月,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1995年,出版个人剧作选《草原之星》(蒙古文版)一书。2002年取得国家一级作词职称,2004年取得国家一级编剧职称。
齐·毕力格从事戏剧创作30年,先后创作《心中的绿叶》、《蒙古婚礼》、《鄂尔多斯贵族婚礼》、《难忘鄂尔多斯》八集电视连续剧等约40部蒙汉文戏剧文学作品。其中歌剧《乌仁都西之歌》、蒙古剧《罕塔日玛》和《银碗》,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萨日纳”艺术奖。《银碗》还曾相继荣获全区、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孔雀奖”特别奖和第二届世界蒙古戏剧艺术节最高纪念奖。民族风情剧式歌舞《鄂尔多斯婚礼》,荣获2004年全区专业文艺调演金奖。民族歌舞集《敖包乃日》、《可爱的鄂托克》、《杭锦神韵》和民族风情剧式歌舞《鄂尔多斯婚礼》,2005年参加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均获金奖。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入选2005至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并荣获“精品提名剧目”称号。
齐·毕力格几十年来还创作了《家乡的风》、《月夜》、《世上最美的歌谣》等蒙古歌词200多首。同时,翻译《乳香飘》、《二连湖》、《鄂尔多斯情》等50多首蒙汉创作歌曲。另外,汉译约500多首鄂尔多斯民歌,先后出版《鄂尔多斯民歌集萃》1989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和《鄂尔多斯民歌经典》2001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2年以来,他先后任鄂托克旗《金驹》、原伊克昭盟《呼呼歌》编辑,培养了许多蒙古文学爱好者,推出了乌仁高娃、巴达荣贵、阿拉腾苏乙拉等年轻一代作家、诗人、剧作家。同时,还任责任编辑或编委先后出版《鄂尔多斯剧作选》、《礼物》、《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民歌经典》和《鄂尔多斯获奖剧作集》等10多部蒙古文版和汉文版书籍。
齐·毕力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致力于鄂尔多斯蒙古剧种的创建与研究工作,先后用蒙汉文撰写《鄂尔多斯民族戏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鄂尔多斯蒙古剧美学特征及其审美原则》、《鄂尔多斯蒙古剧的艺术特征》等20多篇论文。其中《关于鄂尔多斯蒙古剧》一文,先后选入《知识的摇篮》和《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究论文集》等书籍。
齐·毕力格多年从事创作、编辑、翻译专业的同时,还涉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和抢救工作。1998年,成立鄂尔多斯民族文化传播中心,现已收集整理500多万字的蒙古民族文史资料,并作为鄂尔多斯婚俗文化的传承人,2005年成功申报《鄂尔多斯婚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5年,他与著名蒙古族作家莫·哈斯巴干合作、策划并创作完成20集民族风情电视连续剧《鄂尔多斯婚礼》(蒙古文版)文学剧本。近年来,他还潜心研究并构思完成了蒙古文字的改革方案。
齐·毕力格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和文化大市,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