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南音(泉州市)传承人:李白燕
2018-03-14 14:14
汉族,泉州市永春县人,1966年9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南音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它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收了元曲、弋阳腔和昆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李白燕1987年于福建省艺术学校毕业后在泉州南音乐团任演员;2002至2004年、2008至2010年分别于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西南大学进修。师承南音名师庄步联先生,著名的南音演唱家马香段、苏诗咏、黄淑英等。她在继承发展南音艺术过程中,将传统的南音唱腔艺术与声乐技巧相结合,形成优美甜润、清亮委婉、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提高南音演唱艺术在听觉上的审美意识。李白燕曾获得众多重要奖项,如南音创新曲目《出塞和亲》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南音名曲《三更鼓》获第五届国际南音大会演唱一等奖,《情洒丝绸之路》获文化部第七届“群星奖”等。李白燕在南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担任主唱演员,录制了大量南音个人专辑畅销海内外,在南音界发挥宣传、推广的示范性作用,曾多次应邀赴法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访问演出。
为了让南音后继有人,李白燕积极投身南音教学工作。1991年她担任泉州艺校的南音唱腔老师,2003年又被聘为泉州师院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她培养了大批学生,并在教学中总结演唱经验,编著的《中国南音演唱教程》获省社会科研项目二等奖,填补了南音演唱历来没有成文理论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