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俗】鄂温克驯鹿文化(国家级)传承人:巴拉杰依
2017-03-21 09:55
巴拉杰依是敖乡德高望重的老人,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老巴姨”。她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鄂温克驯鹿文化”和“鄂温克萨满服饰与器具”两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猎民点是鄂温克人在山里放牧驯鹿的地方,也是他们在大山里的家。巴拉杰依老人饲养着40多头驯鹿,她领着孩子们驻守在大兴安岭北麓的丛林中,与驯鹿为伴、逐鹿而居,甘于清贫与寂寞,竭力保护着鄂温克族传统文化,默默坚守着民族的历史与现实。
猎民点的生活是忙碌、单调的。除了做饭照顾孩子们,老人还担负抓鹿、接羔,驯养调教“生咯子”(没有经过驯化的小鹿)等很多活计,一年四季忙个不停。闲暇时还要搓鹿筋线、缝皮子、做鞍子……现在能做这些活儿的人已经不多了。不忙的时候老人家最喜欢嗑瓜子,用瓜子仁喂小鸟和松鼠。只要有她在山上,山上的生产、生活就会井然有序地进行。
驯鹿是鄂温克人的生命,对他们来说,驯鹿不仅是放养的牲畜,更是密不可分的朋友。“老巴姨”对驯鹿有着亲人般深厚的感情,爱驯鹿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她能够一一叫出几十头驯鹿的名字,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人一样:“牛仔裤”是一头四肢布满黑灰色小点的驯鹿;“包青天”是一只头上带有月牙形状的驯鹿……她会为一头小鹿的诞生欣喜若狂,也会为一头驯鹿的死亡悲伤不已。
驯鹿喜欢吃新鲜的苔藓,为了寻找食物,有时它们会跑得很远。冬季苔藓少、难觅食时,驯鹿们会走得更远。因此,寻找驯鹿就成了猎民的一项重要工作。猎民经常要顶风冒雪,趟着没膝深的大雪四处去找鹿,有时要带上干粮在林子里走好几天。但“老巴姨”和孩子们爱这里的山,爱他们的驯鹿,所以生活即使艰辛也并不抱怨。
其实“老巴姨”有退休工资,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山下政府为猎民设计的新民居,是统一格局的木制别墅式结构,家具、有线电视、抽水马桶、自来水和暖气一应俱全,生活条件很优越。但为了照顾驯鹿,“老巴姨”还是选择回到森林中和驯鹿生活在一起。老人常说:“有了驯鹿,鄂温克人才能过得踏实。驯鹿要是没了,我们这个民族就不存在了。”
巴拉杰依老人还是一位培养出杰出民族画家、诗人的额尼(母亲)。长女柳芭是族人的荣耀,有很强的艺术天赋,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第一位女大学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可惜英年早逝。柳芭创制的皮毛画凭借兽皮的天然颜色拼接起反映猎民生活的作品,有些作品被内蒙古博物馆收藏。儿子维佳是一位很出色的画家和诗人,在山上和老人一起放养驯鹿。“鹿铃要在林中迷失,篝火舞仍然在飞转,桦皮船漂向了博物馆,那里有敖鲁古雅河沉寂的涛声……”他的诗作悲怆苍凉,充满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老人的外孙女瑶娜绘画也很棒,正在考艺术学院。而老人自己空闲的时候也会拿起画笔,这些年老人还学会了摄影,用一个猎民的独特视角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