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黎族渡水腰舟习俗(白沙黎族自治县)
2018-03-10 11:06
黎族原始渡水工具中最原始、最古老的当属渡水腰舟。此外还有竹筏、木筏、芭蕉杆筏、一根原木、独木舟等。
在我国古代有关洪水神话故事传说中,帮助人类战胜江河、洪水的浮水物件中,救生工具当属葫芦,它应该是人类最早、最普遍应用的浮具。海南岛黎族是保留使用渡水腰舟最多的民族。渡水腰舟(或称葫芦舟),古代称之为腰舟。
海南岛的中南部是黎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该地区高温多雨,河流暴涨暴落,这就为渡水腰舟的大量使用提供了条件。
黎族渡水腰舟游渡时有两种操作方法:一是用一只手臂挟住葫芦,另一只手和双脚划水,作出类似于侧泳的姿态;二是把葫芦置于头前面,用双手抓住葫芦上的竹篾或藤网套,双腿上下交替击水。葫芦舟上的竹、藤网套,不仅起到葫芦保护作用,利于放置,还便于在操作时对葫芦的掌控。
黎族渡水腰舟,不单是一种过河的浮具,也是一种简单的运载工具。因为葫芦舟上部都开口,口径10至13厘米,外套以皮盖。在过江的时后,游者的衣服、干粮等物品都可以装在葫芦内,然后加盖,以防被打湿。到达对岸后,又从葫芦里取出衣物穿上,背着葫芦继续赶路。
渡水腰舟制法:渡水腰舟,一般采用高达50—60厘米、腹径40厘米的成熟葫芦制作。摘下成熟葫芦,放置一段时间后在其周身用藤或竹编结网套住,底部编织圈足以便于在水中抓紧葫芦,有时也是为了避免碰撞。
葫芦周身用藤条编织好之后,然后在颈部开口,取出瓜瓤,颈部开口口径10至13厘米,外面套以皮盖,这种盖是取一块泡软的水牛皮,将葫芦口包扎起来,用绳子拴牢,待水牛皮干后取下来,裁去毛边,就是一个倒扣如碗状的皮盖了。过河前将衣物、食物放在葫芦里,加上盖,人抱葫芦而渡便不怕衣物受潮。由此可见渡水葫芦不但是一种渡水的浮具,也是一种简单的运载工具。
黎族渡水腰舟对船只的发明有重要影响。因为腰舟是人类战胜洪水最古老、最简单的浮具,由浮具又发展为筏具,最后演化为船只。渡水腰舟在黎族地区的发展演变,为研究部分民族的人文历史、地理气候、起源分布迁徙交流等,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佐证。虽然在中国南部有许多民族历史上都使用过渡水腰舟,但现在却只有在海南黎族还能找到这种原始的渡水工具,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惊叹。
渡水腰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原始渡水工具之一,这一古老渡水工具的存在,印证了人类文明的痕迹,是研究史前水上交通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