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传统戏剧】东路二人台(国家级)传承人:高乐美
2017-03-20 10:21
1934年10月,我出生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团结乡。在我小的时候,受家庭的影响,我就爱上了戏剧这一行。我的祖父是领戏班的,也是二人台戏班里拉板胡的,我在我祖父的传授下,七岁就学会了弹三弦,并学会了工尺谱(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我三叔常背上我跟小戏班唱戏,给小戏班弹三弦。
1940年拜秦福喜为师学唱东路二人台,两个月的时间学会了《小放牛》、《顶灯》等小戏。在学唱的这段时间,秦福喜认为我是唱旦角的料,就不让我和他学丑角了,于是我和我三叔高云祥开始学旦角,并学会了《要女婿》、《怀胎》、《偷南瓜》、《割红缎》等小曲。
1941年我7岁时就开始登台唱戏,一直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后,我回家念书。1949年国庆节,我组织成立了一个业余剧团,在农村义务演出,主要宣传婚姻法等节目,受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1953年,我的业余剧团大部分演员都抽调到了兴和文化馆宣传队,我开始写剧本、谱曲子,一直持续有两年的时间。1956年,我自费去保定艺校学习戏剧知识。
1957年,我开始到商都县大南坊子教剧团编节目。1958年,我开始在商都县工农歌舞团任导演,后又在艺校当老师,排练东路二人台《回口里》、《十双子》、《孔雀东南飞》等,并传授东路二人台的唱法。
1959年,在张北县歌剧团任导演,当时张北县歌剧团主要是唱西路调,因为和我的唱法不同,我就辞职离开了剧团。从1960年到1970年,我走遍了商都、兴和、怀安、沽源和后旗等地,共培养了十三个公社剧团,有1800多名演职人员被我指导或和我学习过。在这一段时间排练的节目有《党的女儿》、《江姐》和《红灯记》等,这些节目都是以东路二人台为曲调和唱法编排的。
1972年,很多单位都要搞文艺活动,需要拍戏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被安排到商都县工程公司工作,当了工人,但我一直从事文艺工作。先后给工程公司、毛织厂、大南坊子乌兰牧骑等单位排练节目。排练的《爷俩喜看机井群》获得了乌盟文艺汇演特等奖,内蒙古文艺汇演作曲、表演二等奖。
不管是那个单位,只要拍文艺节目,就会来找我。县文化馆成立业余剧团后,又让我写戏、谱曲和排练节目。我拍的《无花难结果》演了将近7年之久;拍的大型古装戏《周振楼》三部连本戏,走遍了张北、康保和沽源等地。
给土牧尔台兰家班写的《悲魂在呼唤》演了将近15年,很受群众的欢迎,后来我给他们戏班改了名字,叫乌兰察布地区东路二人台兰祥剧团。
从1980年起,先后四次参加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东路二人台艺术录影录像会,演唱近百首曲调。几年来,我把我一生中编排的传统剧目曲调写成了80万字的文稿捐给了乌兰察布市文化局并已出版。
我已经83岁了,总想给商都的后人们留下这些非物质文化,于是选择了王化林和王喜梅做为我的传承人,让他们代代相传,把我们商都的东路二人台发扬光大。
我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内蒙古分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内蒙古分会会员、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二人台学会荣誉会员、乌兰察布市二人台艺术团艺术顾问。200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任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二人台传承人。
戏剧是我这辈子的根,虽然我们东路二人台受方言、唱法和地域等限制,无法在全国推广,但我仍然会用我的微薄之力,把我们的东路二人台利用商都县二人台传习所这个平台传承下去,让后人知道东路二人台是在我们商都生根、发芽、壮大的,让人们知道我们商都是东路二人台之乡。
唱了一辈子的戏,拍了一辈子的节目,教了一辈子的学生,这就是我——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二人台传承人高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