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海南虎舞
2018-03-09 11:00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海口的灿烂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劳动人民,创造、传承的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文明,延续着民族的灵魂与血脉。
三江,一块位于海口市以东37公里处、因三溪—美敏溪、红化溪、罗牛溪分别从南、北、中向东横穿境内而得名的琼州祥地,于明代中后期起便将中原移民及随之南迁的虎舞拥入其灵秀的水土。
虎舞,据说起源于道教,因天师派鼻祖张天师居龙虎山而在百姓中孕育出虎舞的雏形,从形成至兴盛,历史把它的时间跨度圈到了南北朝代。
《古氏南迁》记载:“祖上自中原南迁,越南海而入,历尽艰辛,难险谁知?千里奔波,粮尽物耗,独有传世盛物虎头,雨淋日晒,随众翻山越岭,虎舞觅食,斗虎擂台,谁能分真假焉!”。
三江虎舞,一朵文化长河中跳跃的浪花,以自身的分量,在农耕历史的溪流中激起一圈波光粼粼的涟漪,漾着历史的沧桑,荡过了几个世纪的烟雾风云,扩伸到了今天。
三江虎舞几百年经久不衰,由单一的武打招式发展到溶入舞蹈、表演、音乐等诸多元素,三江虎舞不仅完成了自身的改造过程,而且多添了一页传统的色彩。
让我们逆着时光的隧道回到南北朝至隋朝年代。
高凉俚族首领冼英,后称冼夫人,在辅佐丈夫高凉太守冯宝南下平乱期间,和抚黎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深得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卒后,当地人民深切缅怀,建庙祭祀,并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日,聚会于庙前举行活动,仿当年冼夫人出征仪式出行,俗称“装军”,久之相沿成俗,形成军坡节。
清《琼山县志》有载:每逢诞节,四方来集,坡墟几无隙地……装马数十乘,经化妆男女,随木偶神像环游一周,曰装军。士女如云,沿途焚香顶祝,观者塞路。”
2002年,原琼山市人民政府确定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日为“新坡冼夫人文化节”,节日的活动内容,其中就有三江虎舞。
三江舞虎是节日活动的重头戏,既为“装军”出行壮威助阵,也为各家各户祈祷平安。虎舞所到之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每年军坡节的虎舞表演都得到国内外游客和归国侨胞们的赞许。
虎舞人数每队多至二三十人,由两人分别扮演虎头虎尾,还有土地公、土地婆,其他人扮演兵勇,手持长矛、长棍、大刀、长剑等兵器列队摆阵。虎舞以“人虎和谐”为主题展开,先以人类的智慧和武艺征服老虎,后与老虎和睦相处。表演开始时,“老虎”以腾翻、扑跌、跳跃、朝拜、登高等高难度技巧出场显威,随之上场的是手持拐杖的土地公和手执蒲扇的土地婆,土地公土地婆以秧歌舞步辅以滑稽表演跟随老虎前后左右。老虎的动作敏捷、灵巧、威猛,在紧密的锣鼓声中,兵勇摇旗呐喊,吹号助威,逐一上场与虎对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