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建瓯唱曲子(南平市)
2018-03-09 09:36

建瓯“唱曲子”是流行于建瓯方言区,用建瓯方言进行演唱的、唯一形态完备的曲艺品种,多用于佛诞庙会娱神及大户人家婚庆寿诞堂会宴请等,其从艺者皆为盲人,多为单人演唱,除演唱者手中执鼓外,不需其它乐器。
建瓯“唱曲子”创立于何年代已不可考。但从语言形态与民间艺术形成的规律看,这一民间语言艺术的历史,应溯源或同步于建瓯方言的形成发展历史。建国初至“文革”前,建瓯“唱曲子”极为兴盛,尤其1953年至1958年,县民政局设立“残疾人教育院”,当年从艺、授艺者不下七八十人。
建瓯“唱曲子”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最为基本的、经常性的演唱的方式,即以单人(传统上都是盲人)执竹板小棒连说带唱的方式,演唱内容可以是小段、小本或大本,演唱的曲调比较自由;另一种演唱方式俗称《唱目莲》,即多位盲艺人举着“目莲牌”,一人领唱、三四人帮腔,结群下乡演唱,演唱内容多为消灾祈福。建瓯“唱曲子”采用较为固定的地方民间曲调,其演唱器具较为简单,除了打击乐以外,不需要其它的乐器,但根据演唱形式的不同,打击乐器也有所不同。建瓯“唱曲子”最盛时期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艺者近百,而最负盛名的艺人为“德兴仔”。
以建瓯方言演唱的传统语言艺术——建瓯“唱曲子”,其语言本身及语言中保留的巨量熟语、俗语、谚语等,具有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在旧社会没有盲文的情况下,唱曲子作为盲人说唱,只能依靠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对民间口头文学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其演唱内容中“劝善”最为多见,对社会文明与道德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唐初,莆田地区的寺庙的建筑装饰、佛像、经书等已有雕刻工艺雏形;宋末元初,莆田木作匠人所雕刻的人物、花卉等题材的围屏、栏杆、木雕古玩、乐器、家具等,已经相当精妙生动;明代,莆田木作匠人开始擅长圆雕佛像、平雕建筑装饰等。
莆田传统木雕制品的品类按形式分为:寺庙古建装饰木雕、佛像木雕、妈祖文化艺术木雕、花鸟仕女摆件、精微透雕砚照、三重透雕家具等。按材质分为: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名贵(檀香、沉香)木雕和根雕、天然木雕。
莆田传统木雕技艺以精微透雕见长,传世作品如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代贡品“透雕花灯”充分体现了其透雕工艺的精湛。此外,莆田传统木雕技艺还擅长精妙的人物圆雕,对人物神态、衣纹的表现有独到之处。其传统工艺程序为:选材相木、捏泥塑稿或画初稿或打腹稿、勾轮廓线、打坯、修光、开面、肖影、手脚、锦花、细景、磨光、表面装饰、配底座、配锦盒。其以精到的“斧头功”打坯,定型准确,作品接近完成时还有一道精细的“修光”程序,其中的生漆推光处理工序有重要的工艺价值。
莆田传统木雕存世经典遗作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透雕花灯等三件;上海市博物馆廖氏木座多件;福建省博物院廖熙遗作《关公》《观音》多件;福建工艺美术珍品馆近代精微透雕砚照多件及朱榜首、黄丹桂、佘文科遗作多件,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