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撮泰吉"产生的年代,因史料缺乏,现已难以稽考。从戏的内容分析,可能孕育于汉时期,以后经过不断修改、补充,到清代中叶才基本定型。

"撮泰吉"如今只流传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该村地处海拔2800多米的芦虹山区,这里山高箐密,气候寒冷,霜冻期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洋芋、荞麦等,单产很低,当地人民生活十分清苦。全村61户,住的都是低矮的草房,没有一间瓦房。由于医药卫生和科学文化落后,加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当地村民遇上天灾人祸时习惯用祭山神、打粉火、滚鸡蛋、念鬼等手段驱灾除疫,祈求平安。裸戛村彝、苗、汉杂居,13个姓氏61户人家中,文、周二姓为大姓,各有12户。"撮泰吉"的戏主为文道华,彝族,从父亲上溯五代都是毕摩,都主持并参加"撮泰吉"的演出。

千百年来,"撮泰吉"默默无闻地在贵州西部的深山野林中自生自长,它很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保留了浓厚的原始艺术的本色。如此古老的戏剧在我国已经极其罕见,因此一经发掘出来,其巨大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每年都有大批国内外学者前往考察和研究 。


上一篇:【传统技艺】横县鱼宴制作技艺(南宁市)

下一篇:【民俗】横县笔山人生礼仪(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