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莲花,又叫“莲花十八响”,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的男性体育舞蹈。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之分,固而又被称为“莲花十八响”。表演时,一般要求拍打节奏统一,动作协调,舞蹈时不计人数多少,不受场地限制,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都能自由自在地表演,这是一项群众性的健身体育舞蹈。
 
   肉莲花始于清朝
光绪年间,由沿河沙子场土家族民间艺人杨通朝所创,盛行于贵州高原东北部乌江中下游一带。
 
   杨通朝年轻时是个灯迷,因家境贫寒,缺少劳力,他出去唱灯又往往耽误农活,所以妻子十分厌烦,百般阻挠。长此以往,痴心不改的杨通朝心急如焚,有一天竟然不吃不喝,装起病来。家里为他求神问卦,冲傩还愿,求医讨药,都无济于事。这天妻子又愁眉苦脸地走在求医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个风风火火的小伙子,问:“杨嫂,杨哥病好了吗 ? ”杨嫂答:“哪会 ? 毛病越来越严重哩。晓得闯到哪家的鬼罗 ? ”“我倒有副好药,不晓得你依不依。”“小兄弟,只要他的病能好,我什么都依。”“你只要能让大哥唱灯,他的病马上会好。” 杨嫂听罢极不情愿,不过话已说到前头,也只好如此了。
 
   她回家后,将遇到小伙子的事情讲给丈夫听,心疼地说:“你病了这些天,不吃不喝的,怎么跳 ? ”于是劝丈夫休养几天再说。杨通朝一听这话就来了精神,为了表明自己的病好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一条短裤,赤着身子,就围着妻子拍胸、拍腿、拍手臂,噼里啪啦从头到脚边拍边跳。清脆的拍打声惊动了隔壁邻居,乡亲们都跑去看,见杨通朝打着赤膊,双手在身上有节奏地拍打,便问他:“喂! 你搞啥 ? ”“我在打肉莲花。” 杨通朝随口答道。
     
   从此,“肉莲花”这种舞蹈形式便不胫而走并逐渐发展到更多的村寨。表演也发展到不计人数多少,场地包括田间、地头、院坝,随处均可。
     
  “肉莲花”,仅从字面上来看,有点不太好理解,其实它的特点就像字面一样异常鲜明。无论春夏秋冬,参加表演的男人都必须脱光上衣,亮出臂膀,叉开五指,跟着节律用力拍打身上的肌肉和关节。一边跳、一边移动拍打的部位,一来表示和展现自己体格健壮,二是借用这种拍打肉体的清脆声音来抒发心中欢乐奔放的情感。特别是在丰收的季节,常常用“肉莲花”这种舞蹈形式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肉莲花”的赤膊上身采取了最原始的形式,节律单调但铿锵有力,不管是队形还是跳跃,在荡气回肠的锣鼓声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然而这种震撼又是欢快无比的,很快就能感染周围的人加入其中,至少也会情不自禁地打起拍节来。“肉莲花”的大众性也很彻底,最先只是在田间劳动休息时表演,或者在节庆时日临时找个空地进行,只是后来在花灯的长期影响下,也才逐渐登上了舞台,有了专业的配乐和队形设计,有的还规定了比较统一的服装。
 
   跳“肉莲花”看似很简单,就是随着节律拍打自己的身体,只要拍打节奏一致就行,一般是四四拍或四二拍。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上动下不动”、“下动上不动”等等,许多动作则即兴发挥。
“上九响”是拍头、双肩、双肘、双腕,拧指,击掌。“下九响”是拍左胸、右胸、腹、双腿、双膝、脚背。“上动下不动”是以腰为界,晃肩,扭臂,动头。“下动上不动”是扭臀部,晃小腹。全套动作做下来。

上一篇:【民间文学】良庆壮族嘹啰山歌(南宁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屏南红曲黄酒酿造技艺(宁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