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研究所所长潘中西介绍,全国水族人口共40多万,其中90.8%的水族在贵州,一半左右在三都。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有水族群众20万余人,接近全国水族总人口的半数。其余的水族主要散居在贵州的荔波、都匀、独山、榕江、丹寨、雷山、从江、福泉、黎平等县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河池地区,在云南省东部的富源县古敢乡一带也有水族人的踪影。
  关于水族的来历,目前尚无定论。潘中西告诉记者,在水族研究史上出现过殷人后裔说、两广源流说、江南迁来说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得其古老神秘的辉煌历史更加扑朔迷离。
  1997年
贵阳医学院的遗传专家对贵州汉族、苗族、布依族和水族等几个世居民族作了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进行研究,用三代都是同一民族家庭的150份标本,进行2600余次实验,结果表明,水族先民是西北地域民族的血缘。由此推断水族先民来自北方。医学界的研究成果,正好与研究“水书”及水族古文字的专家、学者关于水族来源的说法相吻合。专家、学者从对殷商亡国变迁的历史、水族古文字及水书、水族历法、水族复杂声韵母系统、水族语言中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及水族盛大年节——端节等的研究表明,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徙而来,并且至少在殷商时期就与汉族并列发展。
  据介绍,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水族先民第一次举族向南迁徙,并且从殷商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逐步融入百越族群。第二次举族大迁徙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这次使水家先民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形成现在的分布格局。 多姿多彩的民俗  水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节日繁多且各具特色,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其美丽的传说。最为隆重的民间节庆当数端节。
  水族的民间歌谣唱道:“广东找食,广西找钱”。传说远古时期,水族先祖在两广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后渡过红水河来到三都三洞定居。年长月久人丁兴旺,三洞地窄难容,于是只好散居各地。按家族分支,老大住都匀套头,老二留住主洞,老三则到拉佑和水东,老四住到了水婆,最后一支定居水潘。兄弟数人各居一方,这样一来逢年过节相互不便往来。于是,兄弟聚集商议,在
水族端节之时,采取分期分批轮流过的方式,套头老大理所当然先过,其余兄弟数人则按地域分批过完。果然,兄弟之间借此机会相互走访探望,增进感情。水族端节又称“借端”或“借瓜”,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以水历来推算过端日期。而水历则以阴历九月为正月,水族以秋实为岁首,认为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故以之为一岁的终了,新年的开始。一般而言,端节要从农历的八月持续到十月,分七批过完,从头至尾长达四十九天,可以说是世界上延期最长的节日。端节之时,正是秋高气爽,五谷归仓之时,水族人民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之情,相聚狂欢,以庆贺一年辛劳所得,期盼来年再丰收。
  临近端节,水乡山寨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到了大年除夕,家家户户打扫得一干二净,人们忙着杀猪宰鸭,磨豆腐,开塘捉鱼等等,好不热闹。除夕之夜,各家各户忌荤吃素,进行庄重的祭祖仪式。祭祖仪式颇为讲究,在堂屋中设一供席,摆上鱼苞韭菜,素煮豆腐、糯米饭、瓜果等特色祭品,有的人家还摆放崭新的衣帽鞋袜以及柴刀、镰刀、锄头等生产用具,完毕后,一家老少围坐一团,由长者念颂先祖的功绩,然后供奉祖先,最后举杯相邀,连声“秀、秀、秀”一饮而尽,以示对祖先的敬重和怀念。这天晚上,人们通宵达旦,各自小饮,整个村子灯火通明,铜鼓声声。
  亥日,也就是大年初一早上,各家各户敲击铜鼓笑迎四方宾客,
来的都是客,无论是家族亲戚还是陌生人,都会受到最盛情的款待。家族之间往来每家必到,彼此围坐供桌前,举杯相邀,互贺年节。节日的高潮是端坡跑马。午餐过后,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向端坡,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相约成群,穿戴着精美的头饰、手镯、项链、项圈,银光闪烁,光彩夺目。一时间,端坡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各路骑手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跃跃欲试。跑马之前要举行一个简便的祭典。人们在跑道中央设一供席,上摆各种各样的祭品,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长老伫立桌前神情肃穆,端着斟满酒的酒杯,口中念念有词,大多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吉祥如意的话语。祭典完毕,寨老跃身上马在跑道上遛上一圈,方宣告赛马开始。此时,高原山寨崎岖的跑马道两侧人头攒动,数匹快马齐头并进,纵横驰骋,惊心动魄,呐喊助威声不绝于耳。赛马结束后,优胜者用红绸挂于马首,以示荣耀。
  当夜幕降临,水乡山寨星光点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人们将铜鼓悬挂在堂屋中央,敲击为乐,彻夜不息。趁着夜幕,在端坡上相识的未婚青年男女相约一起,成双成对漫步在低矮的丛林中或坐在散发着缕缕清香的池塘边。他们无所顾忌,纵情歌唱,相互倾吐衷肠,直到夜色吞没每对恋人的影子……
  据潘中西所长介绍,水族过年性质的节日还有卯节和舒宁喜节。
  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这是荔波水族人的节气。水族的包办婚姻色彩较浓,其青年男女的恋爱一般是隐秘的。只有赶场天和节庆日,才有接触的机会,还要避开长辈与兄嫂。而卯节却为青年男女的社交大开了“绿灯”。卯节实际上是歌节,歌声就是传媒,未婚男女青年可以尽情地对唱情歌而毫无顾忌。因而它被誉为“古老的
东方情人节
  节日之夕,家家户户笑声
朗朗,碰杯之声不绝于耳。铿锵的铜鼓和浑厚的皮鼓声响彻水寨,水家人一边喝着醇香的糯米酒,一边唱着比米酒更香的“姨娘歌”。每个水族寨子都设有“歌堂”,女歌手和伴音姑娘坐在房间里,男歌手与同伴、听众坐堂屋中,欢歌达旦,甚至狂欢数昼夜。舒宁喜节则被誉为“水族儿童节”,时间在水历史四月,主要做的是修桥补路、积阴德的活动,以达成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愿望。 古朴独特的服饰  水族青壮年妇女平时上衣穿右衽大襟半长衫,衣长过膝,下穿青布长裤,腰系青布围腰。袖口、裤脚绣有花边。老年妇女与青壮年略有不同,她们上衣是对襟、无领、宽袖的短衣,外系百褶围裙,脚穿尖钩花鞋。水族妇女在喜庆节日或结婚庆典上,还另有盛装,这种盛装的上衣是古典式对襟、宽袖的黑色短衣,身穿黑色长裤,外套黑色百褶裙,脚穿尖钩扎金穴花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青年妇女的服饰有很大变化,大都喜欢穿有领的紧身衣裤,无花边,佩戴银项链、银手镯、银耳环等饰物。水族老年男子平时多穿对襟布扣便服和长裤,节庆日时穿长衫外套马褂,脚穿布鞋。而水族青壮年男子与当地汉族的服装差不多一样了。
  在
水族服饰中,马尾绣最具艺术魅力。马尾绣是水族地区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人称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
  马尾绣的制作方法非常繁杂,用手工将二三根白线缠绕在马尾上,然后用这种缠好的马尾线盘在已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接着又在白线条的凹缝地方绣、挑、补、梭着各种彩色丝线,刺绣艺人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及对艺术的修养感受,飞针走线地在布面上挑绣着各种图案,所绣的鸟、花草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马尾绣的“歹结”背带是水族地区公认的最好背带之一,往往要经过52道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拥有马尾绣背带看作是否体面和富有的标志。
  以马尾绣为代表的水族刺绣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水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书  水书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有关专家认为,水书相当于汉族的《易经》,内容博大精深,是水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专家、学者认定的水族古文字仅400多个,后来在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注录馆藏的1516册水书中,又发现了800多个,加上异体字,水书古文字已达1400多个。
  水族古文字由三类组成:一是图画文字,二是象形文字,三是借用汉文字。早在20世纪初,水族古文字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1943年,曾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执教的著名社会学家岑家梧教授,首开水族古文字系统研究的先河。他认为,水书与殷商甲骨文有姻缘关系,其创始地在西北,后辗转迁徙而传入黔,是一种被压迫民族的文化。1983年,吴支贤、石尚昭撰文指出,水族古文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古文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遗产之一。1999年,王品魁破译了拉下村水文字墓碑上的水族文字,并推算出墓主死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用水族古文字书写的墓碑。
  专家通过对现存水书的研究后发现:水书的造字方法多以象形字、会意字为主,字形与甲骨文和金文极其相似。甲骨文与金文已远离现代文化,而水书至今还在水族地区广泛运用。这对于没有刻板,仅靠民间手抄口授得以传承数千年的水书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潘中西说:“水书不仅是水族人民珍贵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世界古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书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如何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水书,以推动水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当前至关重要的课题。”
  其实,何只水书?在现代文明浸淫中日渐消失的民族文化莫不如是!


上一篇:【民间知识类】千户苗寨建筑工艺(雷山县)(贵州省)

下一篇:【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苗族“刻道”(施秉县)(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