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手工技艺类】彝族赶毡制作工艺(威宁县)(贵州省)
2018-03-07 12:47
今年58岁的罗富乾,从10多岁开始就跟随长辈学习赶毡。40多年来,他的技术日益纯精,而环顾左右,赶毡的“战友”却日见减少。只有他和老朋友李国富乐此不疲,经常背着工具走村串寨,为乡亲们服务。
长期的摸索,罗富乾让毡子有了创新和“技术含量”。早期的毡子,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白色,现在,在罗富乾、李国富的手下,花纹也可以跃然其上。以前,毡子长虫无法避免,如今,他们用花椒水解决了这个难题。
赶毡的工具很简单,只有一把弹杖和一床木帘。弹杖用来均匀羊毛,木帘用来铺平羊毛,而主要的工序全是脚踩手揉。这些工序看似简单,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制作一床1.5米宽的毡子,竟然需要两个人忙上3天的时间:羊毛剪下来,晒干后,把羊毛弹细致均匀,用水加进羊毛,反复脚踩手揉。正是因为如此,一床毡子市场价格在400元以上。
赶毡可以制作披肩、毯子,还有毡帽、鞋垫等。结构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关于赶毡工艺,还有一个历史典故。
苏武牧羊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他是一位能工巧匠恐怕就鲜为人知了。而相传赶毡工艺的祖师就是苏武,在匈奴20余年流亡,北国冰封,万里雪飘,苏武摸索出了赶毡制作工艺,才在天寒地冻中幸免于难。毡子可以说是苏武的救命之物,赶毡是他的结晶。
这一典故无法核实。但是,在赫章、威宁一带,彝家赶毡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绝技。而令人尴尬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赶毡的原材料—羊毛在贵州却并不多。
就因为原材料羊毛的稀缺,加上现代纺织品的冲击,赶毡似乎成了不合时宜的一种手艺,致使这一传统工艺濒临失传。
纯手工制作的毡子具有独特的防治风湿功能、冬暖夏凉和耐用功能,赫章县有关方面瞄到了“商机”。乡长李恒告诉记者,将尽快采取措施,把赶毡这一“赫章特色”的民族传统工艺当作一项重大的事业加以发展。
到时候,罗富乾和李国富两位彝族老人将是赶毡工艺的“工程师、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