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

 



庆典舞台上,由120人组成的庞大鼟锣表演队伍,激情迸发,鼓声隆隆,锣声震震,激越的节奏和铿锵的宏音,弥漫整个广场,飞过舞水屏山,直上高天九霄。

粗犷豪野的激情,热烈奔放的舞姿,奔腾激越的节奏,撼心动魄的震响……这就是,从洪荒远古走来的苍凉而血性的鼟锣。著名侗族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杨进铨教授不禁叹为“奇葩”:“比西北的威风锣鼓还威风!”

底蕴深厚的简朴风习

《玉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载:鼟锣,即打锣比赛,流行于玉屏东北的田坪、亚鱼等侗乡……”鼟,读tēng,是鼓声的意思。玉屏侗家人的口语,在书面上借用了汉语平声的“鼟”字,改念去声;本意为耗时、拖延、持守、耐力、等待,由此引申为坚守、比拼和竞赛。鼟锣,就由看谁敲打的时间长,演变为竞技、比赛。

鼟锣,同玩龙灯一样,是玉屏侗家人欢度春节时为增添喜庆色彩而举行的闹年活动。二者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龙灯,灯火通明,眩目的舞形让人眼花缭乱,在乡间小路和村寨里流动着喜庆与欢快的光影;鼟锣,咚咚咣咣,撼心的节奏让人心潮澎湃 ,在村头寨中回荡着幸福与祥和的共鸣。

每当春节临近 ,春的气息裹着年的欢腾走近侗家村寨之际 ,勤劳敦厚的侗家人一边准备着丰盛的年货,一边准备起了闹年的鼟锣行头:大鼓、大锣、小锣、班锣、筛金锣、镲钹、牛角、长号等等。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起,直到正月二十三止,整整一个月,鼓声不断,锣声不息,鼟锣声让整个春节溢满了欢庆和吉祥。

侗家人的闹年锣,是流动的欢悦,是互动的喜庆,是将一个又一个寨子串连在一起的欢腾 ,于是 ,锣鼓声常常是从这个村寨敲打到另一个村寨。出发前 ,号角长鸣 ,吼声震天 ,数十上百人的鼟锣队伍浩浩荡荡奔腾在蜿蜒的山村小路上。队伍方动 ,锣声已早飞去了山那边的寨子——上等的好锣 ,声音宏亮悠扬 ,像厚重的雷声 ,翻山越岭 ,过溪越涧。而迎接的村寨 ,也已作好了竞技的准备 ,或在村头 ,或在寨中 ,摆开阵势 ,跃跃欲试。两阵对垒 ,比行头 ,比阵容 ,比耐力 ,比时间、比节奏 ,比旋律 ,比技巧 ,比创意……比赛的最核心之战 ,比的是鼓手也就是鼓王。

技艺精湛、技巧娴熟、技法诡谲的鼓手 ,常常被誉为鼓王。鼓王 ,是鼟锣队伍的核心与灵魂 ,他的鼓点和手形动作 ,指挥看整个队伍的律动 ,决定着整个鼟事的成功与否。闹年锣 ,以欢快为要 ,常为两三种节奏旋律 ,咚咚咣、咚咚咣 ,咚咣咚咣咚咚咣……鼟锣以竞技输赢为要 ,技巧技法千变万化 ,节奏旋律达数十种乃至上百种之多 ,轻重徐疾 ,抑扬顿挫 ,城头黑云惊雷炸 ,小桥流水落英飘。一个优秀的鼓王 ,并不亚于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鼟锣 ,是一种比智力和耐力的赛事 ,少则一两个小时 ,多则三五个小时、半天或更长;鼓手汗流浃背 ,锣手掌麻臂酸。一场拉力赛、持久战 ,常常是换了鼓手 ,歇了锣手 ,预备队一拨接一拨 ,而锣鼓声依旧洪亮铿锵 ,敲得星转斗移。倘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不分伯仲 ,也只好握手言欢 ,笑终鼟事 ,移步夜宴 ,举杯同庆。

欢悦的鼟锣 ,据传由来已久。有说是源于武王伐纣时的击鼓出征和鸣锣收兵 ,也有说是源于远古南蛮的“因傩而锣”。

玉屏的侗家人 ,更倾向于另两种版本。

其一:明朝洪武年间大军南征 ,洪升所部奉命屯戍平溪 ,一边屯垦 ,一边戍守 ,以屯养兵 ,寓兵于农。年关春节 ,欢悦喜庆 ,命各军屯搬出锣鼓行头尽兴敲打 ,闹年而乐;并各屯之间游动互比锣鼓 ,极尽喜庆。玉屏话“屯”与“鼟”同音 ,鼟锣由是。

其二:早年 ,侗民们五谷丰收 ,囤满箩盈 ,便在春节时敲锣打鼓添欢增乐 ,庆收显富 ,炫耀殷实。鼓 ,象征富有 ,腰缠万贯;铜锣 ,铜象征黄金财富 ,锣(箩)象征丰收富有。于是 ,家家添置锣鼓 ,寨寨比试锣声。囤满箩盈”,也就一定要鼟满锣赢。


上一篇:【文化空间类】仡佬族敬雀节(石阡县)(贵州省)

下一篇:【文化空间类】安顺屯堡文化(安顺市)(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