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两省三县携手“四十八寨歌节”,唱响“边界和谐”曲 暮春三月,万木萌发。5 月24 日(农历三月初六),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柱县美丽的侗寨“三门塘”迎来了一场隆重的歌节。这天,来自湖南省靖州县、贵州省天柱县、锦屏县的湘黔两省三县的一万多名苗、侗族歌手,身穿节日盛装,齐聚三门塘,放声歌唱,盛况空前。

2007 年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 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八寨歌节系以贵州省天柱县为主,贵州省锦屏县、湖南省靖州县为次的侗族、苗族人民群众聚众集会玩山、唱歌、交友、恋爱的民族节日,该项节日因最初流传于贵州与湖南交界的四十八个侗族、苗族村寨(贵州天柱占70%)而得名。

四十八寨歌节是湘黔边区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缩影。该歌节历史悠久,据当地的史书、方志、族谱等记载和从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来推断,四十八寨歌节起源于部落首领时代,至清雍正时期达到顶峰,清乾隆至民国时期走向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再兴高潮,20 世纪80 年代后期逐步走向衰落,然后再经历修纂集成的抢救、复苏期,以及现阶段的的弘扬、振兴期。几经兴衰更迭,曲折发展,至今歌节在人们的心中依然神往。

贵州天柱中寨四方坡、竹林龙凤山、茶亭四乡所,湖南靖州四鼓楼四个歌场年代最久远,场面最隆重,被誉为四十八寨歌节中“四大歌场”。经过岁月的洗礼、更替,曾经的“四大歌场”如今已演变为多个歌场。抱塘、天华山、四方坡、两头坳、龙凤山、平芒、阿婆坳、岩湾、十八关干田、石榴界、细草坪、麻阳、三门塘、溪口等是比较有影响的歌场。

   距今已有1800 多年历史的四十八寨歌节,既有源于对古代民族民间歌谣的继承,也有对民歌、时令小调等的广泛吸收。在演唱中,歌手随机应变,巧妙穿插,没有经过整理加工,直接演唱,纯朴自然,显出一种特有的简约美和质朴美,表现出强烈的智力特征和原生文化特征。

月月有歌场,处处有歌声,“四十八寨歌节”就这样从农历的三月唱到九月。两省三县的苗侗人们以歌传情,因歌联姻的事例数不胜数。如今的四十八寨歌节不仅是侗、苗人们的民族集会,是唱歌和年青人交友恋爱的传统民族节日,更是被誉为“民族生态博物馆”和促进边界和谐的音乐纽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打工潮的兴起,一些男女青年相继外出打工,参加活动的青年愈来愈少,歌节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民族节日日益淡化,歌节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过去那种几万人、几省人参加歌节和演唱的场面鲜有再现,断代现象已然出现。四十八寨歌节的发展举步维艰,有濒危担忧。

   “发掘、抢救和保护四十八寨歌节,不仅对丰富和完善民族民间歌谣,乃至对中国歌谣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天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龙剑说。为保护四十八寨歌节,天柱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对四十八寨歌节的发掘研究和保护传承。为拓展省地及周边群众民族文化空间。天柱县特举办此次启动仪式,携手湖南、贵州两省三县共同打造“四十八寨歌节”节日文化品牌。搭建弘扬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平台,促进湘黔边区苗侗人民的相互了解、团结和友谊。”

   开幕式上,天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龙剑致欢迎词,天柱县、锦屏县、靖州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领导签订了轮流举办“四十八寨歌节”的协议书,两省三县歌手及传承人,分别进行了独唱、对唱、合唱等民歌表演。同时贵州省天柱县还表演了省级非遗项目侗族勾林和民间绝技上刀梯、下火海、捞油锅、锦屏县进行了隆里花脸龙等苗侗风情非遗技艺展演。湖南省靖州县表演了当地的美食绝技雕花蜜饯、期间还举行斗鸟比赛,争夺千元大奖。数万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听得心旌神摇,大呼过瘾。

   此次歌节启动仪式,成为了80 年代以来最隆重的一次歌会,湘黔两省三县48 寨村民和来自全国各地近3 万名游客参与了此次歌会,美丽的三门塘顿时成了歌的海洋和欢乐的天堂。


上一篇:【文化空间类】双倍嘎(从江县)(贵州省)

下一篇:【文化空间类】社节(天柱县)(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