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类】清水江杀鱼节(福泉市)(贵州省)
2018-03-06 15:16
清水江苗族杀鱼节,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人类远古集体渔猎生活遗迹,是渔猎生活在农耕社会的仪式性记忆,也是渔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过度的文化遗存,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清水江两岸,聚居着西部方言罗泊河次方言的这支独特的苗族支系,人口有4万多人。这支苗族,史称“西苗”;自称mjo31;他称“花苗”,大致是在唐末宋初因战乱迁徙到清水江流域拓荒定居的。杀鱼节是这支苗族同胞们在这块独特的土地上保存下来的对远古先民渔猎社会生活的仪式性记忆,是渔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过度的文化遗存,年代之久远已无从查考。苗族《花岭记》记载:“玩耍十八郎妹分,雷鸣两岔哥会娘。两岔河是杀鱼滩,瓮漳瀑布鱼饭堂。浪口花水比钗舞,江边后庄杀鱼郎。”《花岭记》由世代口耳相传,直到清代才用汉语形式编录。
基本内容
杀鱼节,苗语称“停米”,意为“杀鱼”。每年的农历三月,是清水江畔的苗族人民的传统杀鱼节的时间。杀鱼活动分六个河段,按照村寨划分的习俗,每年杀鱼节的具体开始时间,都由“约头”提前派人通知各寨的“鱼头”开会商定。一般根据当年的气候而定,以山上的化香树叶长到五六寸长的时间确定为开始杀鱼节的时间。因为,杀鱼之前,先要用化香树叶舂融后放到河里将鱼闹昏,据鱼头介绍,化香叶太嫩和太老药性都不行。杀鱼节开始的时间确定后,从最下游河段开始杀鱼,每隔三天,杀鱼的河段往上游移动一段。各个河段开始杀鱼前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并通知邀请上下游各寨的人都可以来参加。杀鱼节从开始,延续二十余天,是清水江两岸苗族传统节日中活动时间最长的一个节日,每年汇集的人数可达万人以上。杀鱼这天,天亮前,妇女不能出门背水或做其他事。相传若在路上碰上男人就不吉利,不是杀不到鱼就是回不了家。直到男人们都出门离开寨子后,妇女们才在家里忙碌起来。她们背水,做饭,磨豆腐,煮香肠腊肉,到中午时分,她们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自制土酒和佳肴给男人们送“鱼饭”。姑娘们也相约成伴,腰箩里装上自家准备的花糯米饭,送给杀鱼的小伙子们吃。谁的饭团吃光了,谁就最受小伙子们青睐,谁就感到高兴,父母也觉得自豪。杀到鱼后,大伙就在岸上烧起堆堆篝火,用三颗石头支起铁锅,用清水煮鲜鱼。大家吃着鲜美的清水煮鲜鱼,喝着自家酿造的美酒,谈笑风生,尽情欢乐,直到夕阳西下才沐浴着晚霞回家。远道而来参加杀鱼节的群众还借此机会串亲访友,联络感情,共享节日的快乐。而青年人们,则嬉戏打闹,谈情说爱,吹木叶,唱情歌,幽会在清水江边的山岗密林之中。吃完“鱼饭”,青年叉手们趁兴到邻近的小支流上,开展“杀叉杆”比赛。健儿们分站河的两岸,对杀鱼。一方将空叉向对方杀去,另一方邮发迎面杀来。你来我往,银叉翻飞,水花四溅。都力图把对方的鱼叉杀中,一旦杀中,立即把对方的鱼叉拖回来,或把对方的叉杆杀断,迎来观众阵阵掌声,直至傍晚尽兴而归。“杀叉杆”已成为杀鱼节中的一项苗族传统民间体育竞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