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山苗族节日中,鼓藏节(也叫鼓社节或祭鼓节)规模最为隆重,内涵最为丰厚。唐春芳和吴通发编写的《台江苗族祭鼓节调查报告》认为,台江的祭鼓分为祭黑鼓和祭白鼓两种。第1年(子年)举行迎龙谢土、选举鼓主、买祭牛、迎接子孙鼓、唤醒祖宗鼓、砍鼓树等活动,第2年(丑年)举行迎接祖宗鼓回鼓堂和开展斗牛等活动,第3年(寅年)举行审牛、号牛、制祖宗鼓和杀牛祭鼓等活动,第4年( 年)举行祭白鼓、送鼓(藏鼓)等活动。雷山与台江相邻,苗族习俗有的相同,有的相近,故祭鼓即鼓藏习俗有其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弄清雷山县苗族鼓藏节的来龙去脉及其蕴藏的苗族历史与文化,根据笔者亲自参加的一些苗族村寨鼓藏节活动所目睹的盛况,走访一些深知鼓藏节细节及其演变的高龄鼓藏头、祭师、寨老,以及与一些熟悉苗族鼓藏节的苗族知识分子的座谈,结合所搜集到的文献记载,整理而写成本文。在此,谨对众多提供口头和书面资料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我们对鼓藏节的认识水平有限,加上走访的人员不多,调查的苗寨较少,没有自始至终直接参与鼓藏节的整个过程,看到的文献更是极为有限。因此,本文中存在的错误和漏处一定不少,望各方面专家予以斧正、赐教。

一、鼓藏节的来龙去脉

鼓藏节起于何时,现各村寨的老人们谁也说不清楚具体的年月,只知道是一代承传一代沿袭下来的。许多寨老、鼓藏头讲,他们听老人传说,苗家的鼓藏节在很古很古的时候,由苗族的祖先姜央公祭祀其母亲“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兴起的。相传自从姜央公姜央奶成家育子以后,年年风调雨顺,岁岁谷米满仓。但后来有两年连续天下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为了弄清原因,姜央请来巫师。巫师说,是因为姜央的大崽没有把水牯牛管好,有几回踩到蝴蝶妈妈的坟上,使老太太生气,要求姜央过年时杀头水牯牛孝敬她。姜央只好遵令行事。第2年,果然风调雨顺,又有好收成。从那时起,苗族先民们便兴起了年年祭祖。

几年后,姜央和儿孙们从古人用空心木制作棺材安葬死者受到启发,结合经常迁徙和祭祀的要求,根据蝴蝶妈妈是从枫香树心生出来的,便挖空枫木心制成圆柱形木鼓,象征她老人家灵魂的居所,两头或一头蒙上兽皮,绷紧后用竹钉钉牢。人们便称此鼓为祖宗鼓,即为祖灵栖息之地。祖宗鼓是不能随便敲击的圣器,除非到了祭祖节,要唤醒祖灵来享用牺牲,与子孙同乐时,才能敲击,完毕还要将它送回专门珍藏的山洞。由于长期放在野外,极易损坏,故几乎每过几年都要重新制作。因为鼓藏节有唤鼓、换鼓、祭祀、藏鼓等仪式过程,故称为鼓藏节。由于是以一个鼓社为单位举办的,故又称为鼓社节。又因是祭祀列祖列宗、颂扬祖先的业绩又有祭祖节之称。

李廷贵在《简论苗族的社会组织》一文中指出,苗族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鼓社。苗族先民最早举行祭祖活动时,只祭祀女性祖先,鼓社用枫木鼓也只是象征女性祖先蝴蝶妈妈的安息之所。韦启光在《也谈苗族鼓社·议榔的起源问题》一文中说,这表明苗族的鼓藏节(鼓社节)起源于苗族先民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此时的鼓社是氏族外婚制集团。

后来,苗族先民为祭祀姜央公姜央奶又特地制作了另一种木鼓——子孙鼓,企盼氏族部落人丁兴旺,平安发达。此鼓还可供人们过年或过鼓藏节时击鼓跳舞作乐,既娱祖先又娱自己。祭祀和作乐完毕后,可珍藏于房舍中,因而除火灾、战争等原因外,可用百余年后才需制新代旧。人们从经验中认识到,要过好鼓藏节,还得由民主选出的鼓藏头和助手来组织才行。

唐春芳在《苗族祭鼓节的意义及其来源》一文中说,苗族祭鼓习俗起源于母权制早期,木鼓是由棺材演变而来。本文作者之一的李国璋在《苗族木鼓》一文中也有论述,并说鼓藏习俗在洪荒时代山东的泰山、鲁山及沂蒙山区,已十分盛行。但由于受生产力和历法文明程度所限,母权制早期的祭鼓习俗,祭无定制,形式多样,随心所欲。应该说月历制定之后才形成比较规范的鼓藏节。鼓藏节始于姜央祭祀蝴蝶妈妈,时间当是在蝴蝶开始采花的二月。现在雷山境内还有一些苗族村寨仍在二月过鼓藏节。

大概因为年年祭祖并庆贺丰收,举行醒鼓、起鼓、立鼓(转鼓)、祭鼓、送鼓、藏鼓诸多仪式太繁琐了的缘故吧,鼓藏节慢慢地改成一年一小祭(苗年),若干年(3、5、7、13、25年,现雷山为13虚年)一大祭(鼓藏节),并传承至今。

后来,苗族先民的文明始祖蚩尤与黄帝决战于河北涿鹿一带,蚩尤打了败仗并被杀于战争结束前的农历十月上中旬,其尸骨被一龙图腾的苗族氏族秘密收殓,带到河南濮阳一带安葬。此后各地苗族始以蚩尤被杀的十月为岁首过年,祭祀蝴蝶妈妈、姜央、蚩尤、以及宗族的祖先。现在雷山多数苗族村寨仍沿袭于农历十月过苗年和鼓藏节。

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联盟战败后,大批的苗族先民只好四处逃逸迁徙。于是族长和寨老开会决定,分宗支迁徙后以各个宗支为单位,并按一个地支(十二生肖)的年份和日辰时辰轮回举办,不再集中到原住地过节。有的鼓也由枫木(黑鼓)改为楠木或樟木(白鼓)。白是雪色,代表寒冷,寒冷刺骨使人伤心和难过,象征殇祭。原因是蚩尤被擒时应龙有意用苗族先民视为鼓社树的枫香树制为桎梏,以示羞辱。故苗族先民制鼓忌用枫木,改用楠木、香樟等。这就是后来相传苗族的鼓社有黑鼓和白鼓,而白鼓是从黑鼓演变而来的缘由。

由于苗族先民无数次的长途迁徙,氏族不断分家析产,不同的支系、宗族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对木鼓的取舍也略有不同。有的仍保持有祖宗鼓和子孙鼓,分别藏于村寨附近的岩洞和住宅中;有的则合二为一,珍藏于鼓楼、鼓堂或有名望的寨老居室中;还有的既用于祭祀祖宗又兼作舞蹈伴奏乐器,例如现在的雷山乌流村。

大约自商周铜鼓出现以后,苗族也普遍运用于鼓藏节。到了近代,有的苗族村寨甚至用铜鼓取代了木鼓,藏于民房中。其功能除了仍有祭祀祖宗外,还有欢庆丰收,召唤族人团结奋进,供人娱乐等功能,使鼓藏节的活动内容更加充实,气氛更加浓郁。

如今举办鼓藏节,有的族村苗寨仍按起鼓年、转鼓年、送(藏)鼓年的程序进行,但大部分苗族村寨都已将3年过的程序简化在第3年举行。这些由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种种由简单到复杂又到简单的演变过程,均可以从现在雷山县各苗族村寨举办的鼓藏节中见到。

二、鼓藏节的举办简况

在战国后期至秦汉,雷山的苗族先民多以氏族(以下称为小支系)为单位,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迁徙到雷公山深山老林安居的。定居形成村寨后,仍沿袭以往过苗年和鼓藏节的习俗,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在雷山境内,每13虚年过一次鼓藏节(也有个别苗族村寨既称为鼓藏节又称为拉龙节),这是各小支系所一致的。而每次举办的第1年起(醒)鼓、第2年接(转)鼓和第3年送(藏)鼓的具体年、月、日是不同的。据老人们讲,这是各小支系根据迁徙起始的年、月、日,或迁入现居地的年、月、日,或首迁来的寨老苗名属相来确定本寨鼓藏节的年程、月程和日程的。

据说,各个小支系或村寨确定举办鼓藏节的年、月、日是根据蚩尤完善伏羲(雷山多称为姜央)木星历中的十二星辰纪年法计算或推算出来的。年、月、日时均以十二星辰名(即十二生肖)命名排列推算的。年和日的排列顺序如下:

……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子……

……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

附表1 雷山县部分苗族村寨鼓藏节年程表

村别

第1年起(醒)鼓

第2年接(转)鼓

第3年送(藏)鼓

A村

亥年(猪年)十月

子年(鼠年)十月

丑年(牛年)十月

B村

午年(马年)二月

未年(羊年)二月

申年(猴年)二月

C村

子年(鼠年)十月

丑年(牛年)十月

寅年(虎年)十月

D村

子年(鼠年)十月

丑年(牛年)十月

寅年(虎年)十月

注:附表1和附表2中的A村为郎德镇乌流村,B村为郎德镇上郎德村(又习惯称郎德上寨),C村为西江镇西江千户苗寨(含羊排、南贵、平寨、东引等村),D村为桃江乡乔兑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数苗族村寨已将第1、第2年中的重要仪式并入第3年举行,并加以简化,目前大家都习惯称第3年举办的活动为鼓藏节。

附表2 雷山县部分苗族村寨鼓藏节第3年日程表

村别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8天

……

最后

一天

备注

A村

子日下午

客人入寨

丑日上午

杀猪祭祖

下午请客

寅日上午请客,下午客人返家

卯日上午打糍粑,下午自由安排

辰日中午请木鼓入场,下午开始踩木鼓

巳日继续

踩木鼓

午日继续踩木鼓

未日继续踩木鼓


下午结束跳芦笙和踩

木鼓后,

藏木鼓

近几次

过节情

B村

未日下午

客人入寨

申日上午杀猪,上山祭祖祭天,下午请客

酉日,上午鼓藏头到各家拜年,中午引鼓入场下午开始踩铜鼓

戍日继续

踩铜鼓

亥日继续

踩铜鼓

子日继续

踩铜鼓

丑日继续踩铜

寅日继续踩铜


基本同

A村

近几次

过节情

C村

寅日下午

客人入寨

卯日清晨杀猪祭祖,下午请客

辰日继续请客

巳日继续

请客

午日起鼓,下午踩铜鼓

未日继续

踩铜鼓

申日继续踩铜

酉日继续踩铜


基本同

A村

近几次

过节情

D村

卯日下午

客人入寨

辰日拉牛踩堂,说牯

巳日宰牛祭祖,安牛角祭祖

午日拉牛

喝水

未日祭木鼓,引鼓

申日踩鼓祭祖,起房造田,招财进宝

酉日狂欢,藏木鼓

戍日跳跳芦,踩笙铜鼓


下午笙

鼓舞结

1950年

过节情

卯日下午

客人入寨

辰日清晨

杀猪祭祖

下午请客

巳日客人午饭后返家,下午引鼓入场开始踩铜鼓

午日继续

跳芦笙,踩铜鼓

未日继续

跳芦笙,踩铜鼓

申日继续

跳芦笙,踩铜鼓

酉日继续跳芦笙,踩铜鼓

戍日继续跳芦笙,踩铜


下午笙

鼓舞结

束,藏

铜鼓

近几次

过节情

注:各村寨在举行跳芦笙、踩木(铜)鼓的同时,还举办斗牛、斗鸟、赛马、赛跑、篮球等活动。各村寨跳芦笙、踩木(铜)鼓的天数为7~13天不等。

三、鼓藏节与苗年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苗族先民在很久远的时候就兴起了过一年一小祭的鼓藏活动——苗年,和若干年一大祭的鼓藏活动——鼓藏节。当然,在这两个节日中,除了祭祖外,还有庆贺丰收、亲戚好友相聚交流情感等内容。西江千户苗族的苗年还分有头年即首年(十月中上旬卯辰日)、大年即中年(十一月中上旬卯辰日)和末年即尾年(十二月中上旬及春节),而其他村寨只过大年,而且时间各异。

(一)西江千户苗寨鼓藏节与苗年

(无表)

注:1.表中的Ⅰ为苗年,Ⅱ为鼓藏节;其中的(1)、(2)、(3)分别表示第1、第2、第3年。

2.打“√”者表示过节的年份。

从表中可见:第一,凡是没有过鼓藏节的年份,均要过苗年。大约从民国初期或中期后,每次鼓藏节第1、第2年的主要活动都被简化并入到第3年进行,而第3年中的许多内容(除一些大的礼仪如请客送猪腿、一些大的活动如踩铜鼓等外)也都与过苗年的内容一样。第二,前一次鼓藏节的第1、第2、第3年与后一次鼓藏节的第1、第2、第3年之间均相隔12年(含本年在内),故称每12年或13虚年过一次鼓藏节。

西江千户苗寨一年一度的苗年要过3次即开头年、大年和尾年。

1.开头年:于农历十月上旬卯日过,一般打糯米粑、煮鲤鱼、和猪肉作为祭品祭祖,不走亲访友。

2.大年:于农历十月中下旬第二个卯日过3天,一般要杀鸡杀鸭、做甜酒、蒸糯米饭、打糯米粑等作为祭品祭祖,此外还要敬桥梁、凳岩妈、花树等。

3.尾年:于农历十一月间的卯日开始过,家家户户要杀猪、打糯米粑,并用猪头祭祖。

(哪个年)辰日下午开始的芦笙舞,首先由羊排村的鼓藏头房族入场,身穿节日盛装的全寨男女老少跟随其后,近一二十年来,也兴踩鼓。夜间,男女青年“游方”直至天亮。这样持续5~7天,苗年就结束了。

(二)郎德上寨鼓藏节与苗年

郎德上寨苗年只过一次,具体日程如下:

第0天(虎日):打扫卫生,准备过苗年,家家户户宰牛杀猪,在房族内互请吃“泡汤”。

第1天(卯日):各家各户蒸糯米饭、打糯米粑,一来自家享用,二来馈赠亲友。吃饭前,用糯米饭、糯米粑以及肉、鱼、酒等作祭品祭祖、祭桥、祭花树、祭猪圈牛圈等,并烧香化纸,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家家户户人畜兴旺。

第2天(辰日):为新年的第1天,凌晨鸡叫时分男主人起床后,杀鸡、煮饭、做菜,并在自家的岩妈(爹)、祖灵台、门窗、炉灶、猪圈、牛圈、犁耙、碓、磨以及寨外的保爷树、保爷桥、保爷凳等处贴上钱纸,以示祭祀。完毕,才能喊女人起床,洗脸梳妆,然后用餐。饭菜全部摆在火塘边铺就的稻草上,餐具只能用土陶、葫芦、蚌壳之类的器皿,因为“要这样,祖先才得吃”。这天不扫地,不往外泼水,妇女上午忌串门。午后,房族间互相宴请吃“转转饭”,互祝新年吉祥。

第3~5天(已日~未日):继续请客吃“转转饭”。

第6天(申日):下午两三点钟,保管铜鼓的寨老等人,烧香化纸,燃放鞭炮,用鱼、肉、酒等祭鼓后,先由寨老家人踩几圈铜鼓,然后全寨男女老少及来客(主要为女青年)跟着踩。这天,人人穿着节日盛装,在芦笙的伴奏下,踏着鼓点,围圈跳芦笙铜鼓舞。晚夜,本寨和外寨未婚男女青年在河滩等地“游方”,对唱情歌,寻觅伴侣。每天晚上的“游方”活动持续到第10天(子日)才结束,这时外寨的男女青年才依依不舍离去。

第11天(丑日):凌晨鸡鸣过后,每家男人用撮箕提些油盐葱蒜、牛粪、芭茅草、枫树枝等到自家田边去祭田。之后,回家煮好饭菜才叫醒家中女性起床吃饭。下午,房族叔伯兄弟再次吃“转转饭”,直到深夜方散。这年的苗年节到

上一篇:【岁时节令类】稿午苗族水鼓节(剑河县)(贵州省)

下一篇:【传统技艺】闽侯传统竹编工艺(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