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法华牡丹嫁接技艺(上海市)
2018-03-03 10:11
![]()
法华地区兴起于北宋开宝年间,李漎泾在其境内。公元970年,泾北建起法华禅寺,香火鼎盛,商贾云集。明代时期该区域发展为镇,因寺得名。法华镇距上海县城(今中华路、人民路环线内)较近,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市廛兴旺。清乾隆、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
法华牡丹源于洛阳牡丹,史载南宋初年,洛阳花工到南方避难,来到法华地区,并将洛阳牡丹花种带到此处培育。但由于江南地区地下水系过分发达,造成性喜干燥的洛阳牡丹根系无法适应江南水土,培植中大量的牡丹根系由于水源过足而腐烂。洛阳花工因地制宜,在多次嫁接实验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种成功的培育方式。用适应江南水土的扬州芍药根系与洛阳牡丹进行嫁接,培育出一种以盆栽为主的牡丹精品,因其生长在法华寺所在地区而取名法华牡丹。
清朝时法华镇成为乡绅富贾聚集之地,私家园林遍布,法华牡丹得以大量种植。著名牡丹种植园漎溪园有郭姓花工,创造“牡丹接种法”,“取单瓣芍药根,于八九月贴嫩芽,与洛阳不同,宜植沙土,移它处则不荣,即邑中(指松江府上海县地区)艺圃亦必取法华土植之,始得花而茂丽终不及。故法华有‘小洛阳’之号”。法华牡丹经过长期的嫁接改良已经成为法华土生土长之事物,完全适应江南水土,成为法华镇重要特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