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在20世纪上半叶开始得到改良,由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辛亥革命后,旧式的旗女长袍被逐渐摒弃,新式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袖长袖短、领高领低、面料及装饰选择等方面几经演变,最终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女装典型。

  由于上海得风气之先,受欧美影响较大,1920至1930年代,上海率先改制旗袍,最早走进立体造型的时代。胸省、腰省、肩缝、装袖等尝试,使旗袍更加合身,充分显示女性曼妙曲线,并大量运用各种镶边、滚边、嵌边等特殊工艺,花钮装饰也极具特色,形成了新颖、时尚的海派风格。

  1950年代后,旗袍在中国民间一度绝迹,直至80年代后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近十几年来,旗袍在国际时装舞台频频亮相,并被视为一种具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礼仪场合。

  旗袍,及其延伸而来的服饰搭配、着装礼仪和风俗习惯,记录了一个时代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消费心理、风尚习俗、审美取向、工艺水平,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独特产物,更是中国近代社会重要的历史记忆。


上一篇:【传统技艺】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上海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国际饭店京帮点心制作技艺(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