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海派绒绣(上海市)
2018-02-28 09:46
绒绣,又称彩帷绒绣,亦名绒线绣、毛线绣、点子绣、斜针绣。起源并流行于欧洲,由于当时多用德国美利奴羊的羊毛制成绒线进行绣制,因此也称为“柏林绒绣”。
1840年鸦片战争后,徐家汇天主教的修女在农村传授绒绣等西方技艺,绒绣由此传入上海。当时仅作为日用工艺品的装饰面料。1943年上海绒绣艺术家刘佩珍,尝试第一幅人像绒绣《高尔基》,首开中国绒绣艺术创作人物肖像之先河,标志着绒绣日用工艺品和艺术欣赏品开始分流,进入了创新时期。
海派绒绣是在西方毛线绣花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刺绣技法发展而成的艺术门类,由于绒线本身具有纤维的毛绒没有反光,绣品有着粗犷浑厚的庄重质感。细部的刻画是制作绒绣像的关键,也是难度最大之处,绒绣工艺强调层次细部,色彩丰富而多变,层次清晰而逼真,染色达1700 多种之多,所以作品表现力丰富,对比度强。在表现油画、国画、摄影等艺术样式时,忠于原稿又胜于原稿,再创造的物象更富于立体感,形成远看和多角度观看效果俱佳的复色艺术效果,体现出中西合璧的上海绒绣特色。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上海绒绣艺术欣赏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形、神、色、光、工等诸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