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王康,男,南京市,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传承人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产生于清末时期的秦淮,即现今的淮海路金陵刻经处。作为佛教经书的刻制印刷技艺,其历史源远流长。

2009 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位于淮海路的金陵刻经处

佛教自汉代传到中国,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哲学和艺术等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我国刻经工艺正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起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自宋代以来,先后多次官刻大藏经,而明代一朝即刻印三部,其中《洪武南藏》和《永乐南藏》分别在南京蒋山寺和大报恩寺刻印完成。

金陵刻经处创始人杨仁山

到了清代末年,南京刻经有了更大发展。创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 的金陵刻经处,作为我国刻印流通木版佛经的机构,当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刻经处,也是近代中国第一家由私人创办的融经书收藏、雕刻、印刷、流通及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它出版的经书,以选本精严、内容纯正、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字大悦目、纸料讲究著称,各方信众称之为“金陵本”。

金陵刻经处经版楼

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是我国清末佛教复兴的奠基人杨文会。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安徽石埭县( 现黄山区) 人。他自幼颖悟,10 岁受读,14 岁能文,非常喜爱读书,但从不参加科举考试。1864 年,他染上时疫,病后检读《大乘起信论》,不禁爱不释手,竟然连读五遍,窥得奥旨。从此,他广泛搜求佛经,研究佛法。1865 年,他初至南京,购得经书数种。第二年便移居南京。当时江南久经战火,文物典籍损毁严重,甚至最常见的佛经也难以觅到。他的同事王梅叔深研佛学,两人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切磋。他又与魏刚己、赵惠甫、刘开生、张浦斋、曹镜初等人交游,共同讨论弘法事业,遂于1866 年创办金陵刻经处。刻经处成立后,首刊《净土四经》,此为刻版印经的开始。他并约志同道合者十人,草订章程,募刻佛藏。经费来源除由发起人按月认捐外,并派人外出劝募。

现今馆内收藏经版12.5 万块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宗通30 卷——金陵刻经处初刻初印本,一夹板八册全

金陵刻经处建立后,在杨仁山主持下,为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处刻印流通的佛经、佛像,多由当时南京著名的刻工潘文法、甘国有、姜文卿等刻成。其中姜文卿作坊因他本人刻印技术高超,而业务最盛,写、刻、印、订工人常在50-60 人。

当时姜文卿刻字坊远近闻名,江南的许多藏书家、学者、文人刻书很多是由该坊承刻。著名的如南浔八大家之一的刘翰怡,江阴的缪荃孙,金坛的冯梦华,南京的魏家骅、吴梅、卢冀野等人,都是该作坊的老主顾。因此,各方人士都认为金陵刻经处的版本最为精善。

金陵刻经处佛像画

金陵刻经处雕刻的佛像版非常精美。尤其是光绪年间在杨仁山亲自主持下,以古时名人所绘菩萨像为底本,选聘著名刻工刊刻的18 种佛像版最为珍贵。这些佛像雕刻精细,形象庄严华妙,实为版画艺术和文物之珍品,如“慈悲观音像”,是康熙年间金陵画家周王寻(字,昆来) 仿唐代吴道子画而制成,采用了“兰叶描”和中国传统的衣褶画法。此佛像右腕的衣褶,内外层次分明,刻画细腻;手指修长,具有“吴带当风”的动态美感;雕刻精细,缕缕发丝刻画分明,保持了原画的精神和笔锋特色。《灵山法会》是明简诏所绘的一幅群像构图,画面人物多达97 人,几无虚隙,而层次分明,章法严整,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木刻雕版印刷的佛像,有别于民俗色彩浓郁的天津杨柳青和苏州桃花坞年画,代表了当时佛教题材木刻版画的最高成就,是近现代版画史上的艺术瑰宝。至今,18 幅佛像版保存基本完好,已作为国家文物加以保护。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马萌青

一个多世纪以来,金陵刻经处几经兴衰。1949 年以后,在赵朴初居士等佛教界人士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下,金陵刻经处已成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马萌青全国唯一的一家刻经处。1982 年金陵刻经处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馆内收藏经版12.5 万块(其中有自刻经版4.7 万多块,大型佛像雕版18 块),包括经籍1500 余种,1.3 万卷,是全国佛典图像刻版的总汇。全国各处的重要经版,基本上都集中于该处,并珍藏杨仁山居士从日本寻回的中国古代典籍百余种。它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收藏汉文木刻经像版的宝库,又是蜚声海内外的我国木版雕刻、水墨印刷、汉文佛教经典收藏的唯一机构。

金陵刻经处保留的中国传统雕版手工印刷工艺共有20余道,主要有刻版、印刷、装订等工序:

刻版。包括写样、上样、雕刻等环节。首先在宣纸上写样,写样的字体全用宋体,须遵循相传的六笔头歌诀:“横平,竖直、点似瓜子、撇 如刀,勾如皂刺,捺 如锹。”不写别体、简体,各字一笔不苟,方整均匀,要求达到全篇墨气一致。雕版的板材选用棠梨木,先将木材水煮,或长时间用水浸泡,去除木质中的糖分,以防虫蛀。每块板材按照书样大小下料。上样前,将木板用水浸泡,再将样纸覆盖在木板上,待样纸半干后,用手指将纸质轻轻地一层一层搓去,最后黑墨字迹就显印在木板上。雕刻前先将木板上涂一层菜油(可使木质疏松,易于雕刻),然后发刀(即刻字的左边),再挑刀(即刻字的右边),口诀是:“发刀深透,挑刀快速。”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流程图,依次为:刷墨、印刷、折页、定线

印刷。包括上板、上墨、复纸、擦压、揭纸等环节。手工印刷有飞印、印压两种,金陵刻经印刷一般采用飞印的方法。先将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流程图,依次为:刷墨、印刷、折页、定线经版放在托板上,夹紧。用刷子蘸墨汁涂在木板上,再用帚子从木板上蘸墨汁,均匀涂刷在经版上。然后将宣纸覆盖在经版上,版框处的天地头都有一定标准,即“三分脚子七分头”,也就是上面天头留七分,下面地头留三分。再用擦子在宣纸上反复压擦,将宣纸揭下,此页印刷就算完成。传统印刷的方法是“用墨匀净四角到,鱼尾黑”,视版片新旧,加减用墨,即新版墨重,老版墨轻,看版子调墨。

金陵刻经处佛像画

装订。包括分页、折页、撮齐、捆扎压实、数书、齐栏、串纸捻、贴封面封底、配书、切书、打装订眼、贴书名签条、贴函套签条等环节。分页就是先将每本书所印的散页按页码顺序排好。折页就是将每页按版心中缝对折。撮齐使“切口对齐如刀切”,再将一撮折页上下各放一块纤维版,绳子捆扎,压实,最少24小时后松开,以使折页紧实。数书是将折好的书检查有没有缺页、破损、页码顺序等质量问题。齐栏要使书本每页版心地头的横栏线整齐一致。齐栏后的书本在装订线偏里的位置上下各打一眼,然后串上纸捻,使书本固定,不会产生移动。接着贴封面、封底。一部书如果有两册以上,将其按先后顺序排列,名为配书。切书时将除切口外的三面切齐。打好装订眼,然后用线装订。最后贴书名签条。如果该书为三册或三册以上,另做函套,函套外再贴函套签条。整个工序即告完成。

金陵刻经处佛像画

为了保护好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和措施。首先是经版的保护,该处对收藏的经版都已经造册登记, 并做好防火、防湿、防虫蛀的保管工作。同时做好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传承工作,已修复经版数百块,刻工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提高了雕刻技艺,完善了规范印刷、装订的传统工艺流程,并已着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资料档案。

金陵刻经处内的杨仁山居士墓塔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国家级马萌青,省级邓清之,区级王小琴、刘鼎一、王康、杨桂芳。


上一篇:【传统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南京市)传承人:刘鼎

下一篇:【传统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南京市)传承人:杨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