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焦玉华,女,南京市,杖头木偶传承人

抑扬有度的豫剧《花木兰》、悠扬委婉的京剧《贵妃醉酒》、配合默契的器乐合奏《拔根芦柴花》……5月20日,鼓楼区宁海路街道三步两桥社区第三届“邻里文化艺术节”火热上演,此次活动从社区32个文艺团队中挑选出10个团体参加演出,其中,焦氏木偶第四代传人焦玉华带来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表演让现场150多位居民大开眼界。

伴随优美的乐曲,焦玉华右手举着古色古香的半人高“仙女”缓缓出场,左手则用三根长棍操控着“仙女”的双臂舞动8米长的彩绸,五颜六色的锦缎时而变化成波浪,时而如车轮飞旋,演绎出十多种不同招式的炫彩舞姿。“仙女”木偶重达十多斤,今年60岁的焦玉华要一直举着表演6分多钟,之后换上“济公”木偶继续表演,现场观众直呼厉害。

据介绍,木偶戏分三种,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焦玉华擅长的《济公》《双绸舞》都是杖头木偶,即在木偶颈部下接一节木棒或竹竿,两手各操纵一根杆进行表演,常常是人偶同台。焦玉华是原南京木偶戏剧团团长焦鸿鼎之女,祖上三代都是木偶戏高手,南京的木偶戏就是由焦家的长辈从老家兴化传来,民国时期,焦氏木偶戏在夫子庙天天连轴演出,场场爆满,至今家里还有上百年的椴木木偶头,五官由老艺人们手工雕刻,惟妙惟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焦玉华说,她15岁跟随家人学杖头木偶,每天举着十多斤重的木偶站半个多小时,脸颊和颈部酸疼到痛哭。到了焦玉华这一代,哥哥妹妹们都不愿意继承家族绝学,幸运的是,她坚持了下来。

如今,从事木偶戏表演和爱看木偶戏的人都越来越少,想到这项非遗文化日渐衰落,焦玉华感叹不已。现在她亲自指导两个侄女学杖头木偶,一有时间就四处参加演出活动,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木偶戏,将手艺传下去。


上一篇:【传统音乐】金陵琴派(南京市)传承人:顾江川

下一篇:【曲艺】南京白局(南京市)传承人:陈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