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王桂玲,女,临潼区,关中布鞋制作技艺传承人

“先坐先坐,你们先喝水,我出去给咱拿个东西”,只听王桂玲在她爽朗的笑声中推着自行车出去了,我惊讶的眼睛瞪的老大,问身边妇联的工作人员,“王奶奶这都70岁了,居然还能骑自行车”。工作人员笑说着:“让你惊讶的在后面呢”。大约过了五分钟,王桂玲已经骑着自行车回来,她居然载了五个大西瓜,我真的是太惊讶了,现在我已经完全不相信她70岁了。后来我才知道,比起她的心态、手艺、做人做事的态度,这骑自行车载西瓜,简直就不值得一提,完全颠覆了我对老年人的看法。

临潼区妇联颁发最美巧娘证书

千层底世家 传承家族手艺

1947年,王桂玲出生于临潼任留一个农民家庭,母亲继承了外婆的手艺,绣的花、手工布鞋、绣花鞋、猪头鞋等,手艺精湛,在当地非常有名,说起母亲,王桂玲的言语中无不透漏出崇拜,母亲做的陪嫁枕套,到现在都不舍得用,保存完好。因为自幼耳濡目染,辍学回家后,王桂玲小小年纪就给全家人做鞋子。这一做,就是半个世纪,从弟弟妹妹到公公婆婆,从儿子到孙子孙女,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王桂玲作品

别小看这小小的猪头鞋,每做一双猪头鞋要纳千针以上,工艺繁琐,一般四五天才能做出一双。从设计图案到纳鞋底,从做鞋面到绣花,除掌握多种技法外,还要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猪头鞋。王桂玲勤劳善良,心灵手巧,据她介绍每次做猪头鞋之前,都要先在木板上刷一层旧布,再刷一层浆糊,根据需要,做成薄厚不一的“布壳子”,几日之后,待其干硬备用。接下来,就是纳鞋底了。只见她熟练的从针线框里找出一枚顶针,戴在中指的第二节手指上,用纳鞋底特有的针线,缝纳着千层鞋底,偶尔把针在头发里擦一下,又熟练地穿针走线,继续缝制,完全看不出她已经70岁了。

王桂玲说,做布鞋是个细活,心急不得,要一针一线的来,一针错了就得重来,而且在她们那个年代,根本没有照片、网络,鞋子样子全凭自己想象,一边做一边想,才能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鞋子。不仅鞋子,包括她做得虎头枕头也是一样的。在那个没有电视、网络的的年代,她们的青春就是这么过来。

王桂玲作品

王桂玲母亲作品

人送外号“老英雄”

“摘葱剥蒜,提刀上案”,村子只要有红白喜事,总是能看到王桂玲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忙前忙后,手脚麻利,村子里的人都叫她“老英雄”。

70岁的她骑自行车,一点不比年轻人差,甚至比年轻人还利索,经常能在村子里看到她风风火火的骑着自行车来来回回,总是能听见她爽朗的笑声回响在在村子的上空,王桂玲这种治愈系的笑声让人听到就会忘记烦恼,跟着她一起心情大好。家庭条件虽然不好,但是完全没有影响她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乐观的心态,让她整个人生绚烂起来。

因为家门口种了很多水果树,村子里的小孩都爱来玩,因为知道王桂玲人好,所以经常跑来摘水果,她看见也不生气,还笑着说:“来,奶奶给你帮忙”。

70岁的她 20岁的心态

也许是因为乐观积极的心态、也许是因为规律的作息时间、也许是因为有一双闲不下来的手、也许是因为......王桂玲看起来要不同龄人年轻很多,精神头也好很多。

农闲的时候,她早上5点半起床,洗漱完毕,吃完早饭,6点准时到村子里的固定场所和大家一起跳健美操,一边跳一边说说笑笑。当然农忙的时候,她就会早早起来下地干活,别看她年龄大,干活的劲头比小伙子还厉害。因为老伴身体不好,家里的里里外外全部都是她一个人操劳,从来也不给孩子们添麻烦,“他们都忙,要上班,还要管孙子上学,我自己能行,不给他们说,省的大家都操心”,王桂玲笑着说。

看见了王桂玲,让我对老年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总是以为老人就是晒晒太阳、打打太极、跳跳广场舞,帮忙带带孙子,经常喝药住院,可是王桂玲她的老年生活不一样,她总是忙忙碌碌、风风火火,从来不住院,精神头比年轻人还要好。我们总说,我的青春我做主,但是今天我想说,她的夕阳她做主,王桂玲把自己的老年生活活成了绚烂多彩的模样。



上一篇:【传统技艺】蓝田茂盛扯面制作技艺(蓝田县)传承人:段均彦

下一篇:【传统技艺】西安腊汁肉加馍制作技艺(碑林区)传承人:陈新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