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传统美术】苏绣(南通仿真绣)(国家级)传承人:金蕾蕾
2017-03-16 13:19
金蕾蕾的自传
我生于上海。父亲是上海人,母亲是南通人,从小随外婆住在濠河边,喝濠河水长大。在应该读书的时候,却只有小学是完整的,初中毕业准备上山下乡,因年龄不够上了高中。文革前我是优等生,文革中是黑五类子女,文革后期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在那个论成份谈阶级的年代,父亲平反、母亲臭老九给我烙下深深地印记。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人世间的世态凉炎让我迅速成长。
高中毕业分配工作,进工艺美术研究所,对工艺美术一无所知。80个男女艺徒一起学绘画,学刺绣,一切是新鲜的。认真、努力、勤奋,我的绘画、刺绣都学得不错,心中更倾向绘画。出乎意料,两个月后竟被分去学刺绣。当时因为无知,因为偏见,极为抵触,以至三个月不想搭理任何人。不愿说一句话。每天踩着点进所门,踏着玲冲回家。当然我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背负了很长时间的高傲之名。师长们以宽容之心包容了我的任性与无理。时至今日,仍从心底感谢研究所的良师益友对我的恩惠,在我迷茫,困惑,无助的时侯是他们给予了最大的关爱和帮助。感谢有着如此深远眼光的领导,是他们成就了我的今天。
初学刺绣虽很勉强很无奈,但作为工作还是极认真极负责的,进所仅半年就完成了双面绣作品《丰收竹》﹙两人合作﹚,赴省参展受到好评。不到一年就开始挑大梁。
七九年所里招进八十名刺绣新人,我担任她们的指导和管理老师。整理编写了《平绣针法》、《彩锦绣针法》两本教材 ,为南通刺绣的传承发展后继有人尽了一份力。 研究所是一所大学校,除了自身拥有优秀的老师外,还不断地请进来,市里、省里乃至全国许多知名的大画家都来所里讲课指导;不断地走出去,参观各种画展、工艺美术展和兄弟单位。这对开扩我们的眼界,提高艺术修养都有很大帮助。缘于绘画的情结,白天学刺绣,晚上与设计人员一起学绘画,多年的业余时间基本都用于画画,写字,阅读。所里也为我提供了许多机会,两年“七·二一”工大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绘画基础,特别是中央工艺美院特艺系壁画专业进修学习,更是为我日后的刺绣创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来后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刺绣作品。如肖像《静》﹙1986年获省青工“五小智慧杯”二等奖南京博物院收藏﹚,彩锦《春神》﹙1989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刺绣壁掛﹙1989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二等奖﹚,彩锦《雪景》﹙南京博物院收藏﹚,肖像《憧憬》﹙1990年获轻工部﹑商业部﹑旅游部颁发的天马优秀奖﹚,双面彩锦屏风《不平静的夜》﹙轻工部收藏﹚,组织领导和参予研制了至今堪称世界之最的大型彩锦壁画《长城万里图》﹙张仃设计﹚,创造了用现代管理意识,组织手工刺绣集团作战的成功先例,再次荣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九二年被评为省和市的“三八红旗手”。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因为种种原因,在全国享有盛名的研究所开始走下坡路,一天天衰败,已完全没有了研究和学术的氛围。以后的路怎么走心中一片茫然,当有留职停薪的政策一出台,我则去签了协议,至于做什么怎么做完全没想好,只是不想耗着混日子。
为了证明自己,为了挑战自我,也为了生存,我涉及过其他行业,可以说做得很顺心,待遇颇丰生活无虑,但不知何故,心里总有种漂浮不定的感觉。当有一天我坐在绷子前,心一下就踏实﹑安定了。忽然明白,二十年来,我一直以为不是我的最爱,以为可以丢得下的刺绣,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我的生活,已成为我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是挚爱它的。
从要我刺绣蜕变为我要刺绣时,创作的热情和欲望更为强烈,刺绣已成为我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诠释,成为我的白天我的黑夜,我全身心的地投入出了大批优秀作品。97香港回归,担纲领衔赶制大型彩锦壁画《华夏大地·日月同辉》﹙袁运甫设计 香港行政公署外交厅二楼大厅﹚,深得专家好评。 走出“万紫千红”,用丰富的技巧去追求画面的单纯美,寓简约的纯真美于千变万化的针法表达中。黑白装饰刺绣《风花雪月》组绣2000年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获优秀奖。
用传统的刺绣手法再现中华传统文化珍品的魅力,精心绣制着力再造了一批文人画绣精品。如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刘松年《天女献花图》(2010年省艺博杯金奖),元赵孟頫《调良图》﹙2005年省艺博杯金奖﹚,明唐寅《秋风纨扇图》﹙2011年省艺博杯金奖﹚,重现其在历史上的珍贵价值。
对比色拼色,多色混穿一针,层层叠加渗透,丰富而厚重。用乱针绣制《天圣母与天使》﹙美国定单﹚,《鸢尾花》﹙法国私人收藏﹚,《静物花卉》等油画和系列中外肖像照片。
苍劲的大笔触,丰富的水墨韵味,生动细小的昆虫,形体和形式的强烈对比和有机结合。在绣制齐白石作品时,强调用线的粗细对比,排列的虚实对比,更为夸大﹑更为极致﹑更为精到,既保留了原作的艺术魅力,又创造性再现了刺绣艺术的特色和感染力。《齐白石小品系列》(2009年省艺博杯金奖)。
2012年新作《光》参加世界纤维艺术双年展。给传统的仿真绣融入了新思想、新创意、新针法,是又一新的突破。
这些都是我的探索与尝试,力图在中国传统刺绣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有人说企业家的地平线是不断后移的,作为艺术家来说何尝不是如此,每次的收获都是新的起点,目标不是目的,我在意和享受追梦的过程沿途的风景。当初怎么也想不到,自认为枯燥﹑单调﹑乏味的刺绣,竟让我坚守了四十年乃至一辈子,而且做得有滋有味,乐此不疲。这些年来最大的收获倒不是得了多少奖,有何头衔,而是修练了一颗平常心,宠辱不惊,持心若水,平和而淡定。能坐在绷前行针走线,是我莫大的快乐和幸福。
金蕾蕾2013年1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