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t015efd07ce21c69163.jpg


王荣棠,1937年生于古镇邵伯,自幼爱好音乐,跟随民间艺人学习乐器,一生主要从事文化工作,在剧团担任乐师,后任乐队领班。习得30多种乐器,吹、拉、弹、拨样样精通,在他的带领下,恢复邵伯锣鼓小牌子,并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他本人也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扬州“非遗”灿若星河,每一个项目都是扬州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些“非遗”项目中,多半是个人项目,若是论到人数最多,恐怕就是邵伯锣鼓小牌子了,完整的一支乐队,需有30多人。在这支队伍中,总要有个领头的,或是能够补缺的,在邵伯,每逢这时,大家想到的都是王荣棠。他本是主奏琵琶的,但是二胡、瓦碟、三弦、锣鼓,样样精通。用他的话来说,锣鼓小牌子本就是一帮玩友凑在一起热闹的,自己也就是其中之一。  

    邵伯古镇,是镶嵌在运河沿线的一颗明珠,千百年的历史沉淀,让这个小镇的古老街巷,每一块青砖里蕴藏着故事。1937年,王荣棠就出生在这里。父辈七兄弟,只生了他一个男孩,每逢街上有敲锣鼓的队伍,他都会敲着锣鼓和小伙伴们挤进去凑热闹。

    邵伯街上有位民间艺人,叫做“大灯虎子”,就住在王荣棠家附近。平时,“大灯虎子”跟着运河上的船只,到各处去表演。王荣棠很喜欢到他家去串门,听他演奏各种音乐。王荣棠的天分也很高,每当“大灯虎子”弹奏时,他都会跟着节拍做动作。“大灯虎子”曾送了他一支竹笛,让他感到很是兴奋。慢慢地,他开始独立尝试着表演酒杯、酒盅、三弦、琵琶……各种乐器都能简单使唤了。

    小学毕业,多才多艺的王荣棠就被邵伯镇文化站“相中”了,十几岁的年龄,不能算是正式编制,也拿不到工资,说白了,也就是过去帮帮忙,等到了法定年龄,有了合适的工作,再由文化站推荐出去。那时候邵伯文化站的负责人,就是扬州著名学者韦人。

    1956年,王荣棠就被“上调”到江都文化馆;馆里想让他“深造”一下,就把他放在了江都友爱扬剧团里,在乐队中学习。江都友爱扬剧团在当地很有名气,特别是三位旦角:朱桂兰、陆凤霞、温玉凤,并称“三枝花”。

  在扬剧团中,王荣棠开始正式拜师,系统学习乐器的演奏。,老师傅们对他毫无保留起来,很多轻易不外传的演奏技巧,全都教给了王荣棠。

    和那些老艺人相比,王荣棠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也是速度最快的。那时候扬剧团里很少用到西洋乐器的,但是西洋的管弦乐的确有着自身的特点。剧团尝试着买回一根价值不菲的黑管,却无人问津。王荣棠也不多说,就自己拿着说明书看,自己慢慢琢磨,过了一段时间,当他用黑管演奏出浑厚明亮的乐声时,整个乐队都为之震惊了。

    年轻时候的王荣棠,身材挺拔,深目高鼻,后来逐渐成为外国人的演员专业户,专演外国人。除了扬剧,就连话剧也是登台就演。在《东进序曲》、《八一风暴》、《南京路上好八连》等剧目中,他都有着非常精彩的演出。他自己也摸索出一条演出的路子来,那就是演人物学动物。比如要演俄罗斯人,就学着熊的走路模样,大摇大摆。要演美国人,就学着狐狸,一双眼睛滴溜溜地转。他所扮演的每个角色,都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重组邵伯锣鼓小牌子

    父母在,不远游。这句古训一直让王荣棠记忆深刻。为了照顾父母,王荣棠回到了邵伯镇上,回到了那片熟悉的土地。

    刚回邵伯,王荣棠从事的工作,还是和文艺有关,他是邵伯商业小分队的负责人,虽说有时候也要做一些手工活,但是他的主要工作,还是排演一些文娱节目,用来在当地演出,也和外地进行交流,这些都是王荣棠的心头最爱。除了演奏乐器,还有舞蹈、快板等文娱形式,他都很感兴趣,一有机会都会学上一些。不得不说,在音乐上,王荣棠是有天赋的,几十个人的大合唱,让他上去做指挥,同样没学过,照样游刃有余。

    在邵伯,也有有心人,关注着邵伯锣鼓小牌子。这些年来,锣鼓小牌子已经逐渐看不到了。就有人专门找到王荣棠,问他能否牵个头,把这个民间技艺再度恢复出来。王荣棠一听,来劲了,小时候的锣鼓喧天,丝竹清雅的画面,立刻回到了记忆当中。他立刻应允了下来,在邵伯当地找到了一些往日的伙伴,拉开架势,买好乐器,就操练了起来。

    人不难找,难找的是乐谱,这也没有难倒王荣棠。很多锣鼓小牌子的乐谱,都在肚子里藏着呢。《虞美人》、《八段锦》……很多经典的锣鼓小牌子乐谱,就是在那时候,由王荣棠恢复出来的。在队伍中,王荣棠是精神领袖,更是技艺上的绝对大拿。竹笛、二胡、琵琶、三弦、箫、板鼓、大鼓、堂鼓、锣、铙钹、小盘子、小酒盅……乐队里30多样乐器,竟没有一样是他不会的。他还有各种绝活,比如“铙钹——水里冒葫芦”、小瓷碟“伸手揽月”、“匹马”、“单枪”、“蜻蜓点水”、“海底捞月”等,不但乐声清脆悦耳,光是看他那些动作,就觉得舒展愉悦,令人耳目一新。

    王荣棠和他的队伍逐渐在邵伯演出了名,只要是有嘉宾来,这支邵伯锣鼓小牌子的队伍都是保留节目。2002年12月,全国主旋律演唱大奖赛评委傅庚辰、邹友开、蒋大为、殷秀梅等人,在邵伯船闸冒雨观看了小牌子演奏。傅庚辰深有感触地说:“演奏接近专业水平。农村集镇有这么一支民族乐队不可思议!”

    这还不是让王荣棠最高兴的,2008年,邵伯锣鼓小牌子正式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自己从事的行当,一下子受到如此重视,简直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如今的邵伯锣鼓小牌子,队伍已经稳定下来,有些成员退出了,也有新的成员加入进来。每周五下午,锣鼓小牌子的成员们,都会在邵伯进行排练,雷打不动。王荣棠来不了,就让徒弟刘广荣带领着。这帮人中,有的是城管,有的是教师,都是邵伯当地人。“我们就是在一起玩,大家互称玩友,为了相同的爱好走在一起,也是为了把锣鼓小牌子继续传承下去。”王荣棠笑道。


上一篇:【传统音乐】十番音乐(邵伯锣鼓小牌子)(江苏省扬州市 国家级)

下一篇:【内蒙古·民俗】巴尔虎民族服饰(区级)